鞠躬尽瘁还是穷兵黩武,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前言: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谈及汉末三国不能回避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然而,经过几千年的代代相传,特别是后世《三国演义》的追捧,其真实形象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因为距离历史越近的时期写成的书籍则往往距离史实越近,所以先看看,西晋陈寿《三国志》是怎样评价诸葛孔明的。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简言之,诸葛亮是一个成功卓越的政治、军事家。但他作为政治家的才能高于其作为军事家的才能。而在他军事领域的造诣中,其治军的才能又高于他领兵的才能。即所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自古以来,军事家分两种,战场型和统帅型,二者皆备最佳,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将才”和“帅才”。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统帅型的军事家。例如,北伐退军时,司马懿曾来到他驻扎营寨的地方勘查,并大加赞赏道:“天下奇才也!”也就是说,作为对手,司马懿是高度肯定了其军事才能,甚至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
那当时的蜀汉有没有战场型人物呢?应该说是有的,比如魏延。而马谡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我想,以孔明的智商不至于连什么是真才实学什么是假把式都看不出来吧。
而孔明为何长期让魏延坐冷板凳。例如,第一次出师北伐,便否定其从子午谷进军的奇谋,以至于其在自己百年之后死于内斗呢?
然而无论当时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守街亭的主将魏延,蜀军必不会有如此惨痛失败。
另外,诸葛亮治蜀期间,连年累月的进行透支国力的北伐,渴望实现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宏图伟业。说的浪漫一些,就如同《三国演义》篇尾长诗所言。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因此,之所以失败,除了国运天数,更是他的治国理念,其实可以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穷兵黩武。其治国方式严重伤害了蜀汉本身就十分弱小的国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其灭亡。
连年累月的战争,蜀民面有菜色。以孔明之才,匡扶汉室且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何况孔明死后的蒋琬、费祎、姜维等人了。因而,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另外,后主刘禅也并非小说所言的那般昏庸无能。也许是长期生活在相父阴影下,孔明死后便将丞相蒋琬和大将军费祎的职权范围进行交叉。直至灭亡,蜀汉都没有出现军国大事由一位大臣总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