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周赧王借钱打仗还不起怎么办?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债台高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出于某种原因向我们借钱。当我们把钱借给他们之后,大部分人都会信守诺言,按时还款。而有小部分人却赖着不还,拒绝履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义务,这样的人我们俗称为老赖。
古代不乏存在着老赖,他们或贵为天子,亦或是市井小民。我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国君,落魄到向国内的贵族们借钱,最后因为没有办法偿还,狼狈不堪的躲在后宫的高台之上当起了老赖,令人啼笑皆非。成语“债台高筑”便因此而来。
老赖
这位国君,便是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
说起周赧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他“既不幸,又幸”。说周赧王不幸,是因为他即位之时,周王室已经行将就木,不得不仰大国鼻息以苟延残喘。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尚有利用之处。进入大争之世的战国时期,历史的主旋律由争霸转为了统一,周王室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但是周赧王又是幸运的,其是周武王后代子孙中活得最长的天子,在位时间达五十九年(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亲眼见证了秦国的崛起以及蚕食天下。同时,周赧王虽是周朝的末代国君,但他本人寿终正寝,“五十九年,王赧崩,秦并西周,周民遂东亡”。也就是说,周朝在周赧王驾崩之后才正式灭亡,他本人并不需要对周朝的灭亡负多少责任。
“既不幸,又幸”的周赧王
周赧王大抵是历史上最可哀的君主
·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史记·周本纪》载:“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西周”。战国末年,原本小的可怜的周王室又分裂成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周于是始分为东西,王室衰微,政在西周”。周赧王或是寄住西周,或是寄住东周。不过,象征周天子权威的九鼎却始终为西周拥有,所以说是“政在西周”。
同时,所谓“天下共主”周赧王所辖的城邑不过三十六座,所属人口不过三万。而战国末期,随便一场大战的兵力投入都在数十万上下,如秦赵长平大战,双方投入总兵力逾百万。而到了这时候,周天子所属子民仅剩三万,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
·借钱打仗,债台高筑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取韩国负黍,陈兵西周,“王赧恐,背秦,与诸侯约纵”。疲于奔命的周赧王联络山东六国,集结天下之师于伊阙,合纵攻秦。此时的王室财政捉襟见肘,周赧王砸锅卖铁,东拼西凑总算是集结了一支五千余人的王师。然军队有了,尚缺车马钱粮,周赧王于是向洛阳城内的贵族富户借款以为军资。
为了筹集到军资,周赧王给这些贵族富户们颁发欠条(借券),答应等到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凯旋后以战利品偿还。周赧王王师五千将屯于伊阙,以待诸侯之兵如期而至。但当时魏国、韩国被秦军攻打,自保尚且不足,谈何攻秦。赵国刚刚经历了长平大战,尚未从阴霾中走出,齐国与秦国交好,不愿加入合纵。
躲在高台当老赖的周赧王
楚、燕两国虽派军前来,然畏秦如虎,皆列营作观望状。五千王师屯于伊阙数月,军资粮草殆尽,兵无战心,遂无功而返。周赧王此次出兵,既徒费无益又欠下巨额军资。“王赧负债,无以归之,主债急,乃逃之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债主们手执周赧王的欠条聚于宫门,执券索债。
羞愧难当的周赧王不得不逃往南宫高台之上以躲债。后世因此将此台戏称为“避债台”,成语“债台高筑”由此而来。周赧王合纵攻秦虽然无功而返,却也因此触怒了秦昭襄王,使秦将摎攻西周。结果,“西周君奔秦,顿首谢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使其归于周”。
周赧王羞愤而逝
结语
同年,周赧王于太庙祭拜先祖文王、武王后,羞愤而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并西周,周民遂东亡”,国祚800多年的周王朝至此灭亡。《说文解字》云:“赧,从赤(因羞愧而脸红),故羞惭赧愧之意”。周赧王姬延,虽居天子之位,但受制于诸侯,既无地容身,又无权可使,苟且偷生,债台高筑,故号之曰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