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何如宠的故事,民间是怎么流传着他的轶事及传说的
去枞阳县城东北约十公里,一峰挺立,巍然生秀,因名大青山。山之阳,有个名十叫何家祖庄的小村庄,1569年,明末宰相何如宠就出生在这里。历史的长河早已流过了400多年,然而,这位先贤如同一颗璨烂的星辰照耀着今天的枞川大地。在这位老相国的故里——枞阳,人们没有忘记他,仍在争相传颂着他的趣闻与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大多来自民间,是经一代代人口耳相传才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没有去一一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我只是何老相国故事里的一名听众与传播者。好在这些故事大多都是体现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在引人向上,也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基于此,我才有了以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愿与诸位朋友们一起讲好何老相国的故事!
1
梦龙抱柱
少年何如宠,家里很穷,行乞为生,无钱读书。天资聪颖的他只能趴在学馆外偷学。明万历年间的某天,当地乡绅许静斋(枞阳县官埠桥镇春风村八甲嘴庄人,明万历时诰封奉直大夫,)夜里梦见堂屋大柱上有个小孩向上攀爬,其动作酷似一龙绕柱。醒后,异常惊讶。占卦数日,疑云未解。几日后,忽见一衣裳褴褛小孩,为避狗咬,情急之下,攀柱而上,情同梦境。许员外恫退家犬,对小孩安抚了几句,便询问起他姓甚名谁。当得知此孩姓何名如宠时,便急切地问:“读书否?可知作破题?”“已读过《孟子》七篇,能破。”小如宠从容自若,据实作答。许公遂指屋檐露头的椽子考他说:“榱题数尺。”宠不慌不忙,应声答道:“身居栋梁之上,常承雨露之恩。”许公一听,惊喜万分!喜因“宠”字上有宀头,下藏“龙”字,与梦境十分相吻合。更惊奇的是这伢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的口气!想必将来一定有很大的出息,堪为柱国之栋梁。遂留食家中,按贵重亲戚礼仪款饭。饭罢,又赠银两以作读书之资。不久,又差人到何家议婚。
2
链锁土地神
定下娃娃亲后,许大官人正式将小如宠接到家中,聘名师教授。忽一晚上,塾师梦见土地神向他诉苦,称其弟子小如宠用链铐锁了他的颈子,请求给予去掉。老塾师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结果连续多天,所梦到的都是同一情景。老先生这才把小如宠叫到跟前。一问,方知小如宠在课后玩耍时,确实是用了松针环扣成链铐,套在土地神的脖子上。老先生当即责令他赶紧拿掉。于是,当日夜晚,老先生又梦见土地神前来向他叩谢。
3
金丝灯笼之说
小如宠每天做完功课时,也同其他孩子一样,常常玩至天黑才肯归来。其师经常隐隐约约地望见有两盏金丝红灯笼,一前一后地照送着他回家,惊讶不已。某天晚上,却发现无故的少了一盏灯笼。翌日一早,先生追问他:“近来,可做么坏事?”答曰“无。”先生让他好好想想,这才回禀道:“哦,前天,有人休妻,请我帮他写休书,我不知写法,就写了‘某年某月某人,休妻某氏’一纸给了他。”先生顿时神情严肃地训诫道:“这事有伤阴德,赶紧收回毁掉!”第二天,小如宠找到某人,谎称休书写法有误,应该重写一份。某人拿出休书,小如庞一把接过,扯碎嚼在嘴里,掉头就跑远了。当晚,老先生的眼前:又重现了两盏金丝红灯笼在照送弟子回家的路。
4
菩萨垫脚崴了脚
小如宠每天去学馆都要经过一条山溪。某日,一场暴雨后,溪水上涨,过溪不便。他忽生一念:何不将溪边土地庙中公公婆婆菩萨的石像搬到水中垫脚?因石像未放稳,刚一踏上,就栽倒了,不慎崴了右脚,造成了终身跛足。于是又有“跛子宰相”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于后来当地人对腿脚不便者,也常常戏称为“跛老爷”,这是不是源于何老相国这一故事呢?
5
与师对妙联
何如宠自幼聪慧过人,善对句。某天,他随先生出游,行至枞阳白鹤峰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挑着一担白菜颤巍巍地去赶集市。先生触景生句:“白鹤峰下,白发老翁挑白菜。”先生说出了上联后,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合适的下联。可年仅9岁的何如宠默记心头。下午回家,经过县城东北处一个叫黄泥岗的村落时,他看见道旁地里有个小孩子正在摘黄瓜,灵机一动,对出了下句:“黄泥岗上,黄毛小儿摘黄瓜。”其师闻听此绝妙下联,惊叹不已。
6
一诺千金恪守不渝
何如宠得志后,大婚时,岳父认为长女相貌一般,欲以容貌姣好的次女易嫁。何如宠觉得这样“违背诺言,忘恩负义”有辱自己的声誉,更会深深地伤害大小姐的,故而坚持与原定的大小姐成婚。
7
施鱼惠民
何如宠中进士后,大婚时,嫁妆丰厚,老丈人家并以羹脍赛湖相赠,作为蔬食之佐。对有着“万石君”之称的羹脍赛湖,何如宠却不派人手去管湖,让老百姓任意下湖捕鱼,沿湖百姓因此受惠多多,感恩戴德。至今民间还在传颂着“何如宠宠民不宠鱼”“何宰相不爱财,湖里鱼,任人抬”的美谈。
8
朝服拜岳家
何如宠入阁拜相后,来岳家拜年。爱慕虚荣的内兄嫂笑问:“为何不穿朝服来拜年?”
何如宠淡淡地解释道:“朝服,只能上殿面君之用,穷乡蔽壤,恐怕受不了如此大礼。”这时,另外几个舅嫂也在一旁帮腔:“既然出了一品夫人,想必也是人杰地灵之地。”如宠
拗不过他们,答应来年着朝服来拜。到了第二年新正月,何如宠按照约定来拜年。正当宰相大人更换朝服准备朝拜岳父时,突然间,门口鸡飞狗跳,老岳丈头晕目眩,感觉地动山摇,几个内兄嫂更是无法站立,全家老小一个个叫苦不迭,乞求免拜。从此,再也无人敢提朝服拜年的事了。
9
摇头褰衣见世态
何如庞夫人不仅容貌一般,生性大大咧咧,行路时常常不知觉地有摇头提衣的习惯。人们背后窃窃私语,暗暗偷笑。被册封诰命一品夫人后,满头珠光宝器,熠熠生辉,着一品服,长裙拖地,不断提起,容光焕发。此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们又称这种习惯是贵人之相。
10
误鱼赔罪
明天启年间,熹宗请何如宠夫妇及朝臣们品尝鲥鱼。席间,同桌宾客再三礼请相国夫人品尝鲥鱼美味。憨厚实在的何夫人不加思索,随口便说:“我在家(枞阳老家)吃鲥鱼是常常的事。”意思是礼让同席宾客多品尝。满座客人反倒惊奇:圣上吃鲥鱼都很稀罕,夫人却能够常常吃,这不是胜过皇上的口福吗?熹宗听了有些不悦。何如宠连忙解释说:“白鲢与鲥鱼相似,臣妇无知,有眼不辨鲥鲢。”好歹将这场尴尬搪塞了过去。因此,枞阳坊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何夫人吃鲥鱼——常常的”。
11
夜毁祖庙基
方(许方一家,可以同姓)氏家族出了一位相国夫人,家人个个都感到脸上有光。于是大兴土木,建祖堂,修宗庙,以示庆贺,光耀门庭。远在朝堂的何如宠获知岳家已建了五进,尚有四进正在火热地筹建中,甚为不安,担心授人以柄,惹下欺君大罪。因皇帝宫廷为九进规格,设置九龙厅,民间岂可与之比胜?遂差人以星夜八百里加急,飞马赶回岳老家(官埠桥方家祖庄)紧急叫听所有建造。尔后,又放心不下的赶回,亲自督察毁除加建的四进屋基。由此可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并不是好当的,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危急身价性命之忧。据悉,方家祖庄祖堂宗庙遗址,现今仍残存着一进年久失修的门头与院落,其余均毁于文革动乱的年代。
12
巧解乡邻忧
何如宠为官后,情系乡里乡亲。某年,枞阳老家几户粮商合伙筹集了一批大米到南京做生意。因人生地不熟,大米在船上积压了很长一段时间仍未出手。几个合伙人心急火燎,何如宠闻讯后,以去码头巡察之机,信步走到家乡的粮船上,捧起了一把米,闻了又闻后,深情地赞叹起来:“几年不见家乡米,花花绿绿爱坏子人!”身后一大帮随丛,见宰相大人如此感叹,个个心领神会,连忙安排下货过称与入库结算等事宜。
13
与左光斗互“掐”
何如宠与铮铮铁骨之吏左光斗,既是同僚,又是同乡,二人交谊,情同手足。生活中的他们,也和我们今人一样,见了面,开个玩笑,轻松一下,都很正常。话说某日,早朝前,二人在朝房外侯旨相遇。左氏快步走到跟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何如宠的腹部一下,笑问道:“敢问何大人,昨夜得宠如何(将何如宠名字倒着念)呀?”何如宠应声抬起左手,摸摸自己的肚子,嘿嘿地一笑道:“哎呀,回左大人,我昨夜困觉时,左手一直抚摸着光肚子呢!(谐音左光斗)”在二人四目放电的一瞬间,一阵爽朗的笑声,伴随着他们一前一后地早朝去了。
14
闻过则改
有一次同僚来访,日高三丈了,何大人竟然还未起床,客人坐在那里也无人搭理。等了好一会儿,何大人才从内室慢腾腾地出来。客人笑问道:“尊夫人也没有起床吗?”答曰:“是的。”客人摇头叹息道:“日头升得老高了,你们主子都未起床,这一家奴仆谁在管?家被盗空了,你们都未必知道。”听了同僚一席话,何如宠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再睡懒觉了。这是张英《聪训斋语》札记中的一则故事。
关于何如宠的民间传说故事和趣闻,除有官方文字记载外,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说,相信大家也会知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