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揭秘:唐玄宗李隆基如何开创他的帝王之路?

  便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百年,李世民的孙子在位期间,有鉴于前车之鉴,同样一个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储位和皇位平稳交接,进而开创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盛世。主角便是唐睿宗李旦、唐让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这父子三人。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去世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和镇国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中宗之子少帝李重茂,拥立其父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不满起兵,亦被杀。宁王李成器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继位时,曾是名正言顺册立的皇太子。而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三子。但因为李隆基在推翻韦后的唐隆政变大有功,所以李成器主动让位,拒绝太平公主的怂恿,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李旦本人,可绝不是许多影视剧里塑造的那个听任儿子和妹妹摆布的唯唯诺诺老好人,而是之前当过6年天子、8年皇嗣,曾经在十多年都是李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帜。

  武则天在终于放弃以周代唐的鼎革企图,决定将皇位还给儿子后,之所以要大费周章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显找回来代替李旦,可不是多此一举,而就是因为李显此时实力相比李旦极单薄,更方便控制。李旦的安国相王府和太平公主集团的镇国太平府,皆在拥立唐中宗的神龙政变中出力甚多,势力发展甚大。所以中宗时期,韦后和武三思的武韦集团也一直并不敢对此二者轻举妄动,三方保持微妙的平衡。李旦先后让皇嗣之位于皇兄李显,推辞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赏,反而令他以宽厚恭谨之名誉于朝野。因此在中宗死后,近乎是众望所归的继位人选。而此时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众多,党羽已成。相王府诸人本来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李隆基只是策动政变时必要时可以作为弃子的派出去的代表,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他能在禁卫军万骑中笼络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为他是李旦之子这个身份。而他在政变中的功绩亦远难比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功勋。刚刚投效他的那些禁军头目去和人才济济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议立太子之位时,李成器的主动退让和李旦的默许,与其说是因为忌惮此时李隆基的实力,不如说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变中显示出的能力和杀伐决断。毕竟当时真正朝野势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韦氏残余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团。(根据最新出土上官婉儿墓志铭,李隆基趁乱杀上官婉儿造成既成事实,就是为斩太平一臂。)而这个集团先天缺陷也就在于朝野都厌倦了几十年女主乱政及其滥封的斜封官,朝臣们不愿支持。所以若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前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让储位,投向太平公主,给她正统名义,与之合作换一个太子和未来皇帝地位,以当时李隆基的根基是很难抗衡的。毕竟朝臣宰相们都是读圣贤书的儒家士大夫代表,不能名正言顺地舍弃嫡长而支持一个庶三子。这新一轮的兄弟霓墙,更会让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李旦一系元气大伤。

  短短几年前,谯王李重福、太子李重俊、安乐公主的互相争斗,反令中宗李显一系死伤殆尽,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不就是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么?在这种情况下,李成器面对皇位诱惑,竟能做出明智抉择,力主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值得称道的真正为整个李唐王朝与皇族利益着想的大智慧。李旦虽在起始几年,在李隆基的东宫和太平公主府之前玩平衡,让他们彼此牵制限制,保证自己最终仲裁者的地位。但很快亦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主动让出皇位。因此他们都得到了李隆基的真心敬重。父子、兄弟一生感情甚笃。之后李隆基处理太平公主集团的时候,他已经是天子,是皇帝,得到了李旦让出的势力,以及朝官集团的全力支持了,那时对付太平公主及其几个面首幸臣自然是举重若轻、手到擒来。

  开元年间,李隆基与众多兄弟骨肉同乐,友悌无间,同享太平盛世繁华美景,更是其乐融融。【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诸王每日于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游践之所,中使相望,以为天子友悌,近古无比,故人无间然。】

  而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所受恩礼更是非常。李宪感染疾病卧床时,李隆基赐下的医药和珍膳,接连不绝于路,经僧人崇一治疗好转后,李隆基特赐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的绯袍鱼袋以赏其功。每年生日李宪生日,李隆基必亲至宁王府同乐,长年累月赠送奇珍美酒。四方进献皇帝佳肴,但觉可口,便立刻转赐宁王府。以至于李宪写下的谢恩奏表,每年多达数百页。李宪病逝时享年六十三岁,比他年轻六岁的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特旨追封长兄为“让皇帝”,毫不避忌谈及李宪当年主动推让太子位,否则自己岂能顺利登基的恩情。又追封宁王妃称皇后,其陵墓称帝陵,以皇帝之礼发丧,成为兄友弟悌,全始全终的一段佳话。

  【宪寝疾,上令中使送医药及珍膳,相望于路,僧崇一疗宪稍瘳,上大悦,特赐绯袍鱼袋,以赏异崇一。时申王等皆先薨,唯宪独在,上尤加恩贷。每年至宪生日,必幸其宅,移时宴乐。居常无日不赐酒酪及异馔等,尚食总监及四方有所进献,食之稍甘,即皆分以赐之。宪尝奏请年终录付史馆,每年至数百纸。】

  【惟王朕之元昆,合升上嗣,以朕奉先朝之睿略,定宗社之阽危,推而不居,请予主鬯,又承慈旨,焉敢固违。不然者,则宸极之尊,岂归于薄德。茂行若此,易名是凭,自非大号,孰副休烈。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由此亦联想到百年前的玄武门之事。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同母兄弟,亲厚本应超过李隆基与李成器;李世民是嫡次子,名分上也强于李隆基;李世民对李家化家为国、李唐王朝定鼎的贡献功绩,在历朝开国功臣中,大概只有韩信对汉朝的功劳可比,更是十个百个李隆基也不能及的。如果李渊有李旦的智慧与决断,如果李建成有李成宪的睿智,武德年间的一切纷争还会是问题么?李渊本就是李建成居于储位的最大倚仗,若他肯支持李世民而示意李建成退让,又何至于落得开国之君被逼退位的下场?何况李渊其人原本就对二子并无偏爱,李建成归根结底也只是制衡势力已成的天策府的一个棋子,李渊原有足够能力让长子退让。是以归根结底,李渊还是权欲做祟,没有刘邦一见吕后惠帝羽翼已成,便果断舍弃宠姬爱子的大智慧,所以唐高祖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一向在汉高祖之下了。李建成若肯主动让位,身后哀荣子孙富贵难道会低于李成器么?又何至于落得诸子被斩尽杀绝,自己被栽上谋反罪名的下场?诚然,李旦和李成器的选择,亦极可能是因玄武门之变的以史为鉴。而能够以史为鉴,本身就是智者了。

  刘邦难道真不知道,自己死后,最心爱的女人和儿子必然死路一条么?

  曹操难道真不知道,曹丕继位后,曹植肯定没好下场么?李世民难道真不知道,他自己死后,长孙无忌又会怎么对待“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英果类我”的李恪么?即使大英雄大豪杰,涉及社稷之重,亦皆有不得已之事: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能以位让,为吴太伯,存则用成其节,殁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斯在。」如吴太伯这样智慧,被历朝历代皆称颂为圣贤,不是没有道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