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简介,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赵云是怎样的人?
赵云简介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初平二年(191年),时黄巾起义,本郡人推举他率领义从吏兵往投公孙瓒。时袁绍自称冀州牧,吏民皆往从之,公孙瓒深以为忧。见赵云来附,很高兴,对他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公孙瓒无话可说。从此,赵云便随公孙瓒征战。
时刘备也正依托公孙瓒,见赵云此言,大为惊奇,便与他深相结纳。公孙瓒派刘备帮助田楷抵拒袁绍,赵云随同前去,为刘备执掌骑兵。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辞公孙瓒还乡。刘备料他此去不返,因与握手言别,殷勤叮咛。赵云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后刘备投奔袁绍,赵云前去找他,两人在邺城见面。刘备与赵云同床眠卧,秘令赵云招募兵土。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让他们都说是左将军刘备部下,袁绍始终被蒙在鼓里。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赵云亦追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被曹操追赶,在当阳长陂(今湖北东阳东部)血战,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著那人喝道:“子龙不弃我走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不久,赵云果然回来。原来,他在乱军之中手抱弱子(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后主之母),使二人得脱于难。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此役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江南,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取代原太守赵范。赵范有一寡嫂樊氏,有国色,赵范想宠络赵云,欲把其嫁于赵云,被赵云拒绝,并说:“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时有人相劝赵云娶之,赵云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后赵范果然叛逃,并没有影响到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赵云不仅处事谨慎,而且严于律己。当初在博望作战时,赵云擒获了曹操的部将夏侯兰。夏侯兰与他是同乡,少小相知。赵云了解他明于法律,就向刘备举苏他做军正。可是,等到夏侯兰得到任用,他为免结党营私之嫌,反不再与夏侯兰亲近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庞统入益州(今四川),赵云留在荆州,领留营司马。时刘备夫人孙氏为孙权之妹,骄纵自大,常率领吴兵官吏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有威信,定能够整齐内部纪律,所以特别命他执掌宫内事务。
孙权闻刘备西征,就派船队到荆州去迎自己的妹妹,而孙夫人也想带著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字阿斗)回东吴。赵云听到消息,便与张飞勒兵截江,夺回了阿斗。这就是历来为人称道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刘备从葭萌回攻刘璋,时庞统已死,刘备便召诸葛亮入川。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逆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到达江州(今四川江北),诸葛亮命赵云从岷江而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于成都。益州平定,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
益州既定,刘备欲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反对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当即同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将夏侯渊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为黄忠所斩,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由于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系益州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月,曹操发兵20万经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来争夺汉中。沿途派兵占据险要之地,欲寻刘备主力决战。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
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赵云率数十骑兵巡逻,与曹魏大军猝然相遇。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抢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心惊胆战,不敢逼迫,赵云且战且走。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旋即便围拢起来。赵云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见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了伤,又重新杀入重围,救助张著,溃围而出。
赵云从容退至营中,曹军在后紧紧追赶。赵云命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兵疑有埋伏而引退。云命鼓手擂鼓,其声震天。又命以劲弩射魏兵后卫。魏兵惊骇,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第二天,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誉“子龙一身都为胆”(《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于是,犒赏三军,欢宴至晚。军中将士愈发佩服赵云,称其为虎威将军。
同年十一月,吴主孙权遣大都督吕蒙奇袭江陵,歼蜀前将军关羽。刘备大怒,欲征讨东吴。赵云相劝道:“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刘备不听,率军东征,留赵云督江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所败,赵云率军接应,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223年),赵云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旋即升任镇东将军。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军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扬言经过斜谷,曹真调大军在斜谷抵挡。诸葛亮命赵云、邓芝前去迎战,而自己则率兵进攻祁山。赵云、邓芝兵力太小,敌军势大,因而在箕谷失利。由于他们聚众固守,才没有大败,赵云率军回国,被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赵云有军资余绢,诸葛亮让他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诸葛亮对此大为赞赏。赵云谋身谋国,公忠审慎,可见一班。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于成都去世。后主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大将军姜维等人认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赵云死后,其子赵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沓中,战死。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为宏扬民族文化,重现赵云雄姿,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新庙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连成一片、相得益彰。赵云庙的落成开放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点评:赵云文兼备,智勇双全,在蜀国的将领中,是出类拔萃的。此外,他力排众议拒绝分封园地桑田、力谏刘备不可东征等都,可以说是有政治眼光的,特别是后者,很具有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