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兢兢业业处理朝政,为什么明朝还是亡了?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上台后,勤奋工作,宵衣旰食,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大明雄风。
但是悲催的是,他不但没能重振大明雄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促进了大明的灭亡。虽然在最后吊死煤山的时候,他说他不是亡国之君,那些大臣是亡国之臣。但是,谁都知道,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是一国之君,是绝对的领导。国家亡了,他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明朝之所以灭亡,还是有其它很多特殊原因。比如遇到了当时连续多年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比如遇到了明朝需要同时对付农民起义军与清军的双线作战。比如明朝末年朝廷党争的历史原因,造成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出工不出力等等。
(崇祯皇帝)
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崇祯皇帝就推脱责任。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个努力想做得更好的皇帝,但是他没确实没做好。那么,他究竟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对,才造成了国家的灭亡呢?
我认为,崇祯皇帝的问题,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根本就不懂得该怎么来管理。因为不懂得管理,所以最终才造成整个团队乱成一片。
其一,崇祯没有明确清晰的用人标准。
一个管理者,要让职工知道怎样做才是好的,怎样做才是不对的。这样一来,职工们才会避免做那些错误的事情,向好的员工看齐。
但是崇祯上台以后,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一开始,是把魏忠贤等阉党打下去了。这给人一种感觉,崇祯是想在朝廷中弘扬正气,重用那些正直忠良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直忠良的人?就是那些“纯臣”。这一点,在很多朝代都体现得非常明确。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就对“纯臣”非常看重。“纯臣”就是那些品行忠良正直的人,比如他认为尉迟敬德、魏征这样的人,就是“纯臣”。尽管这些人多次反对他。但是,这些人是一心为国家,非常忠于他的。
但崇祯皇帝却没有这样的标准。本来杀了魏忠贤后,已经给大家一种他要弘扬正气,重用“纯臣”的感觉了。但是,接着,他重用袁崇焕一年,一开始表现出极端信任他,接着就把他杀了。而且袁崇焕还是受阉党的谗言,被杀的。
那么,大臣们就迷惑了,你崇祯想干什么呀?你究竟是想用忠臣纯臣呢?还是用奸臣佞臣呢?
(袁崇焕)
其二,崇祯对大臣缺乏基本的信任。
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却一直高度怀疑那些大臣。
他一生发出去很多尚方宝剑。把尚方宝剑发给大臣,本来是对大臣极为信任的表示。但是,他根本没有让大臣发挥尚方宝剑的作用。还是说袁崇焕。他给袁崇焕尚方宝剑,但是,当袁崇焕杀掉不听话的毛文龙时,他却把这个作为一个理由,把袁崇焕杀掉了。这还有信任吗?
此后崇祯用过很多大臣,都是一会儿表现出极端信任,一会儿又把他杀掉了,以至于那些大臣们有一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感觉。这样,谁还会为他拼命呢?
再看看他的对手皇太极,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劝降洪承畴和祖大寿的。皇太极对洪承畴和祖大寿相当耐心。就算他们不愿意投降,就算他们投降以后,又再一次反叛,再一次反叛后又投降,皇太极都没有为难过他们。
所以,最终洪承畴和祖大寿等人,愿意死心塌地跟着皇太极,就算背负一个汉奸的名声,他们也愿意这样干。
(魏忠贤)
其三,崇祯不能给大臣提供进取动力。
大臣当初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走上仕途,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向上拼搏奋斗?这个核心价值必须有。
汉朝的时候,那些大臣们的核心价值非常明确,就是要当将军,带兵上战场杀敌,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而且那时候干了什么,杀了多少敌人,杀了哪一级别的敌人,获得了多少牛羊土地,该得怎样的封赏,都非常明确。以至于班超这样的文官,也不愿意做文官了,要投笔从戎。
但是崇祯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们的核心价值不明确。就算魏忠贤当政的时候,核心价值都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巴结他老魏,就可以升官发财。但崇祯皇帝时候不一样。你就是对崇祯忠心耿耿,都很可能被杀,升官没有明确的标准。
因此,那时候的大臣,就只能自己干。要么大家结成朋党,形成利益集团,排斥异己,让自己这个集团利益最大化。要么就努力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闷声发点大财。
这样一来,大臣们还有什么进取心呢?没有进取心,怎么能打胜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