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关羽的谥号是“壮缪”,有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谥号制度据说始于周,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世人给予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棺定论。有的一两个字,个别的人会多达二十几个字。

  不管多少个字,作用其实是一样的,就是用最言简意赅的字总结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或褒、或贬,比如文、武、明、睿这些都是褒义,灵、厉、炀则属于恶评了,还有一种是平谥,即公正客观,不过誉也不刻意诋毁。

  “壮缪”是关羽的谥号,但这个谥号并非关羽死后即给予的,而是在建兴七年(229)。这时,距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时至今日,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快有两千年,但关羽谥号究竟是美谥还是恶谥仍然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主张系美谥的学者认为:古代“缪”“穆”相通,《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则有昭缪。”杨倞注:“缪读为穆。父昭子穆。”《礼记-大传》:“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郑玄注:“缪读为穆。”

  明人程敏政以为:……缪、穆古通用,若秦穆、鲁穆在《孟子》,汉穆生、晋穆彤在史皆为缪。宋岳飞谥武穆,意与此同。今乃以为恶谥,如谥法武功不成曰缪,蔡邕《独断》:名实过爽曰缪,岂理也哉!若果为恶谥,则史不应云追谥之典,时论以为荣矣。

  同为明人的郭良翰在《明谥纪汇编》中却把“缪”列在“不常用字”之中,置于“愍”、“戾”之间,如此则似应视“缪”为恶谥。

  清人梁章钜赞成此说,也认为“壮缪并非美谥”,并表示“不知当时何以取此”。当代学者金性尧也认为“穆是美谥,而缪非美谥”,并指出“古籍中的缪字也通穆,谥法则不可通”(《三国谈心录·关羽之谥》),只是金先生没有说明,为什么“古籍中的缪字也通穆,谥法则不可通”。

  为什么古籍中“缪”、“穆”二字可以通用,而在谥法中则不可以呢?原来,“缪”“穆”各有各的含意,并不是随意相通和互相代替的。也就是说,如果它们可以互用,就没有必要一同保留至今了。《谥法解》称——“名与实爽曰缪”,“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可见,缪与穆在谥法中的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出现在谥号中时,是不能互用的。

  《三国志》中,魏臣陈泰、赵俨、王昶、徐邈死后均谥为“穆侯”,而不是“缪侯”,很是说明问题;而且,而“缪”字为谥,仅见于关羽的“壮缪侯”。

  在谥法中,真正相通的是“壮”与“庄”二字,《谥法》没有“壮”字却有“庄”字,因为从前“壮”、“庄”通,关羽的“壮缪”,其实是“庄缪”。《谥法解》称:“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名与实爽”,也就是说名实不尽相符,而名实不尽相符并不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只是表明其所得声望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而已。

  阿斗追谥关羽为“壮缪”,应该是公允的。符合关羽“兵甲亟作”为国壮烈捐躯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