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取悦自己是女人一辈子的功课,生活不止爱情一种
现在这个社会,剩女越来越多了。剩女一词似乎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没人要、颜值低、学识浅薄都变成了剩女的形容词。
她被称为【民国第一剩女】,她高颜值、高学历、才华横溢又精明强干。她不依赖、不依靠、不世故、对爱不将就。愉悦自己,打动别人~
她就是吕碧城。
民国四大才女,说的就是吕碧城、萧红、林徽因、张爱玲。这四个人当中,吕碧城排在第一位。
与其他才女相比,吕碧城身上更多了几分正能量:事业有成,财富客观,即便感情,也从未有丝毫的委屈与将就。
当然,任何一位才女,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吕碧城也是。
吕碧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家学渊源。自小,吕碧城就受到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12岁那年,父亲病逝,由于吕家一家生四女,并无男子,亲戚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了吕家财产。
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到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家庭破落,吕碧城随母亲投奔到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吕碧城听说天津女学堂开办,特别想去学习。谁知舅舅劈头盖脸骂她:「你都被退婚了,还想抛头露面!」
年轻气盛的她,一气之下,没有带任何行李,就独自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
这次的离家出走,成了吕碧城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身无分五的吕碧城在火车上结识了旅馆的老板娘,幸运的被收留。
因缘际会,没多久,吕碧城的才华被当时《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知晓。
于是英敛之亲自登门,经过一番交谈后,当即决定邀请吕碧城出任《大公报》的编辑。
吕碧城,作为一个老旧乡村走出来的才女,有了进入以前只有男人才能涉足的公共社交领域的机会,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她连续发表的鼓吹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动了京津,引起众人纷纷议论:「思想极新,志群颇壮」、「裙钗伴中得未曾有。」
没过多久,吕碧城名声鹊起,英敛之将她引荐给严复,并拜严复为师。严复对吕碧城赞赏有加:「年纪虽少,见解却高。」
于是严复把吕碧城推荐给袁世凯,说她是兴办女学最好的人选。
1906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23岁的吕碧城担任监督,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她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鲁迅曾概括当时女性离家出走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古有卓文君,即便为爱出走,也少不得婚后返乡,被父亲接济度日。
同时期有萧红张爱玲,出走后,前者颠沛流离贫困潦倒,后者情路挫折不断。
然而,吕碧城,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位,不仅迈出了崭新人生的第一步,还成为倡导女权运动第一人。
吕碧城更开挂的人生还在后面。
袁世凯任总统后,吕碧城被聘为他的机要秘书。
后来,袁世凯欲称帝,需要有人充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吹鼓手。这时,吕碧城愤然辞职,携母移居到了上海。
到上海以后,吕碧城开始着手做生意。凭借自身独特的女性魅力、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在政坛和上流社会所累积的丰富人脉。
吕碧城仅两三年简,就累积了可观的财富,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拥有如此惊人才华,却是「民国第一剩女」,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想:她一定很丑吧?可真实的她,瓜子脸、丹凤眼,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大家闺秀。
在那个清一色穿旗袍的年代,她却敢穿一袭孔雀纱裙,头插三根羽毛,舞会、马场的焦点永远在她身上。
这样绝色惊才的人,当然追求者众多。
有清华教授吴宓,还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面对袁克文的穷追不舍,吕碧城只是笑笑,委婉说道:袁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微红倚翠。
在上海滩,她住着洋房别墅,出入有豪车接送,尽享繁华。财富充裕和精神独立给了她极大的婚恋选择自由。
关于择偶,吕碧城曾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与文学自娱了。」
太多人在她耳边叨叨:找个差不多的得了。
每次吕碧城都摆摆手:我始终不理解人穷尽前半生去寻找另一个人,只为了在对方身上得到后半生的安全感,可能是我给自己的安全感也一样多。
后来,她去了哥伦比亚进修,用文学和艺术充沛自己的心。过了几年,她直接放话:「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
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面对爱情最好的模样:不依赖、不依靠、不世故、面包我有,爱不将就。
看看吕碧城,虽然与爱情无缘,但这一生也活得够精彩。
她办女学、做生意、国外求学……
她从来没有把爱情当成人生的全部,也没有把婚姻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她是真正独立的人,比你我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像俞飞鸿说的那样:「取悦自己是女人一辈子的功课,生活不止爱情一种。」
只有内心坦然,才能不惧怕时光的流逝。也许眼角慢慢爬上皱纹、肌肤慢慢变得松弛,但充实的灵魂却会让你越发的有深度。
愿芳华不再时仍能愉悦自己,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