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抠搜的皇帝,打仗要花钱便急忙向洋鬼投降
清朝的政治特点非常值得一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皇帝无上的责任与权威。无论是汉唐的外戚、宦官干政,还是明朝的内阁、内监斗争,全在清制度下无以发展。当然这也有不好的地方,国家命运全系在皇帝身上,明君还好,一旦出现昏君就不可收拾。可奇特的是,三百来年的清朝没有出现昏君、暴君,但也基于这种原因,庸君的破坏力被无限放大。
道光,庸君一枚,且看他如何庸怠天下。
一、附庸风雅我爱书法
当皇子的时候,谁都想当皇帝;可当了皇帝,未必不会后悔。道光羡慕自己老爹的风光无限,等真正坐上龙椅时发现一朝天子的工作是真忙啊,忙的自己有时竟应付不来。
作为新君,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是必须做的,但堆积如山的奏折几乎把皇帝埋了,道光一阵阵头大,每天忙到深夜也看不完。被逼急的他拿着朱笔在奏折旁边画圈,也不批复,最多就写个“知道了。”
这下大臣们慌了,皇帝的行为完全没脉络可循,大家想破脑袋揣测,慢慢发现红颜色的圈圈都是在写得不好的字附近。众所周知,道光的书法在清朝皇帝里是数一数二的。于是乎大臣们开始着重练字,实在写不好的就招写字好的幕僚。
这样皇帝其实并没有认真看多少奏折,光顾扣卷面分了,不少治国良策就这样白白耽误。那一个个红圈圈保持了深不可测的威严,唯一的好处就是大臣们的奏折都写成了艺术品。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二、庸君选庸太子
咸丰帝作为四皇子出生之前,他的二哥、三哥早夭,仅剩大哥奕纬这一颗独苗。本来太子位是皇长子的,可这哥们结婚八年也没生出个带把的,一度让皇阿玛非常不满。不仅如此,他又懒又笨还爱惹是生非。有次把道光逼急了,忍不住教训了一下。
原本当爹的打骂几下也是人之常情,可道光上来就是一脚,正中儿子的下体命门!奕纬就在父亲的大力金刚脚下一命呜呼了。
大哥挂掉,下面的弟弟们就有机会。储君的位置由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竞争。从历史发展的走势来看,奕訢的能力要甩咸丰帝半个城,可为什么最后的天下权柄会交到奕詝这庸才手中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年,道光领着皇子们外出打猎,实际是考察孩子们的骑射。奕詝的好命在于有个老谋深算的老师,知道自己武艺上不如奕訢,索性一箭也不发。
皇帝看到老四两手空空非常生气,冷冰冰地问道:“为何你一无所获?”,
奕詝答曰:“春天正是万物繁衍的时节,我不忍杀之。”
皇帝被儿子的话震慑住了,这也太仁义了吧!不禁惊呼:“此真帝者之言。”
这个故事看着眼熟不?没错,曹丕的继承人也是这么上位的,可曹魏是什么结局有目共睹。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之词,也可以说是道听途说。不过,道光驾崩之前对继承人的选择还是比较犹豫。他将老四老六叫到病榻前进行最后一轮面试,面对皇阿玛抛出的一个个治国问题,聪慧的奕訢对答如流,完全具备太子的实力。
而奕詝凶残的老师再度发威,教授了绝地反杀的招数——哭!四皇子什么也不说(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哭。皇帝一看,我都快病死了,老六的思路还是如此清晰,根本没拿我当回事;可老四就悲伤到失态,真有人情味,是大孝子啊。再想到那场围猎,接班人就定“仁君”奕詝了。
事实证明,这只是帝王以庸君思维选择另一个庸君的故事。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三、腐败的乞丐
可是说起道光,就不得不提他俭朴的生活作风。作皇子的时候,他每天叫太监从大街上买烧饼,夫妻二人就靠这个充饥省下王府开销。当了皇帝,每到皇后生日,全宮上下都是一碗长寿面,也只有一碗长寿面而已。
当时皮衣的里子要比外边多出一圈,叫做“出风”,有一次,道光发现自己袍子上的出风被老鼠啃坏了,便找内务府修理。内务府的太监太贪婪,张口便要一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30万人民币)的修理费。
皇帝觉得太贵,干脆让皇后把出风剪掉。这下引领了“时尚”。得知此事的大臣们怕僭越,纷纷将自己完好的皮衣袖子剪下一圈。
皇帝勤俭,衣服破了都是靠皇后打补丁,有心机的大臣为了恩宠,就在自己裤子上打补丁并故意露给皇帝看。道光观之,龙心大悦,大赞。
群臣纷纷将上好官服打出洞洞,然后用破布补上。道光朝,一帮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来回出入紫禁城,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每次上朝,就像丐帮召开诸省集会一般。有需求就要有市场,那时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破官服比新服要贵出好几倍。而衣衫破旧的背后却是谄媚迎上,哗众取宠。
后来,这样的乱象被搬进了《宰相刘罗锅》的剧情中,简直是一场人性虚伪的重口味表演。道光出发点本是想以身示范,靠节俭来净化社会风气,扭转国家命运,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他顽固保守,只看表面文章。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四、扼杀人才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皇帝呢?是不是应该“装江河”?别看道光积极引导社会风气,其实他心胸狭窄,完全听不了不同的意见。
嘉道两朝敢于直言进谏而被罢黜革职、坐牢、流放充军和被杀的官员将近500多人。这样严重抑制和扼杀了大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官场得志的大多是一批安于现状,或只图升官捞钱的奴才。
有一次,工部尚书载铨为了显示自己没有架子,拍着嵩曜的肩膀,亲切地说他是家里人。这下捅了马蜂窝,载铨是满洲贵族,嵩曜是汉族大臣,这么说话有种歧义是家奴的意思。
深感受辱的嵩曜向皇帝告了一状。道光决定各打五十大板,嵩曜扣九个月工资,载铨罚一年俸禄。这样的判罚听上去有失公允,身为言官的汤鹏看不过去,认为嵩曜没有错,于是上书请求皇帝赦免。
“你让我改变主意,不就是说我错了吗?!”道光觉得言官挑战了自己的权威,直接将汤鹏的职位给撸了,踢到户部当会计。丢官的汤鹏郁郁寡欢,只能在好友的宴会上发泄。
席上有人提起大黄药性猛烈不可轻易尝试,一身不爽的汤鹏非要较劲,让人买来了数两大黄当场吃下。有人要请郎中救他,汤老兄还破口大骂,闹得酒局不欢而散。
友人们不放心,第二天跑来探望,却得知头天夜里,汤鹏因为服食过量大黄腹泻而亡。
五、最后的最后
道光的庸不在于干了多少坏事,而是有多少好事没有干。之所以在鸦片战争前后,他先支持林则徐,转而又反对,是因为涉及到海防、边务的开销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国库没钱,而是他不舍得出。
只要大臣一提到拨款,他就不高兴,因为怕激增军费,所以急于向英国人妥协。他平平凡凡,不是亡国之君,却使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此后的10年里,道光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举措。他亲手挑选的庸才成了咸丰皇帝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清帝国也彻底滑入了贫弱的深渊。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