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被遗忘的杨昌浚:污名留史的湘军名将其实是能臣!杨昌浚的生平简介

  “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上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诗,不少人耳熟能详。但该诗的作者是谁,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实该诗的作者就是现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宋家村的杨昌浚。

  笔者作为杨昌浚的同乡,娄底先锋实验学校的教师,原来对杨昌浚也是不甚了解。直到在学校教初二《中国历史》第三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时,在课本中看到“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笔者才通过网上查阅,知道诗的作者叫杨昌浚,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宋家村人。

  杨昌浚字石泉,号镜涵,又号壶天老人,官至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说起杨昌浚,很多人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称杨昌浚就是当时这一轰动全国的冤案的制造者,从而背上千古骂名。从制造冤案,用人不察这一角度,杨昌浚是个昏官。然而杨昌浚在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抵抗法军侵略,巩固东南海疆,推动台湾建省等方面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早年杨昌浚师从罗泽南,追随左宗棠

  杨昌浚,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初九出生在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埠桥街道办事处宋家村居委会)。他自幼家贫,其父亲杨仲明是乡村的普通手工艺人。道光十五年,他9岁时母亲病丧。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杨昌浚往左氏芭蕉山馆拜罗泽南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和武艺。咸丰元年(1851年),他考中生员。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杨昌浚跟随罗泽南组织团练;咸丰四年(1852年)夏天,他跟随罗泽南转战湖北,“积功”为训导(县学教官副职);咸丰六年(1856年),他与刘蓉在家乡办理团防,升教授(府学教官);这年,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

  咸丰十年(1860年)五六月间,左宗棠在长沙编练“楚军”,杨昌浚应邀入幕;8月,他跟随“楚军”取道醴陵入赣;10月,杨昌浚与总理营务的王开化率领四营在赣东北之枫树岭大败太平军;11月,杨昌浚率亲兵营攻陷德兴、婺源,遂迁知县,加同知衔。

  同治元年5月,左宗棠以杨昌浚“性情恬裕,屡辞保荐,廉明笃实,晓畅戎机”推荐为浙江省道员衔;7月,左宗棠攻龙游,杨昌浚击溃太平军于莲塘、孟塘等地。李世贤以龙游告急,分兵三路赴援,中路取清军刘培元营,杨昌浚凭山下攻,击破中路太平军。9月,左宗棠经过与李世贤的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皖浙边境的衢州府,命杨昌浚为衢州府知府。

  同治三年二月二十五(1864年4月1日),杨昌浚率军破杭州、余杭,加按察使衔;12月,授浙江盐运使,旋升浙江按察使。同治四年(1865年)8月,左宗棠上奏朝廷,称其“实属尽瘁驰驱,劳绩卓著。可否仰恳天恩,俯准将浙江按察使杨昌浚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给该员三代二品封典,以示优异”。同治五年(1866年)2月,左宗棠督军前往福建,清庭命杨昌浚为浙江布政使,负责处理浙江善后事宜。同治八年12月,清庭又命杨昌浚为署理浙江巡抚,九年(1870年)8月,杨昌浚正式担任浙江巡抚一职。

  污点杨昌浚袒护下属,造成“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余杭发生了所谓“葛毕氏谋害亲夫案”(即“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葛毕氏(绰号小白菜)与杨乃武在县、府两级均屈打成招,定成死罪。

  报省后,杨昌浚亲自审讯,他虽曾派员调查,但并未深究,仍按杭州府所拟“罪名”上报刑部。次年4月,杨乃武的姐姐不服判决,进京上控。都察院接受呈词后,下文给浙江巡抚杨昌浚,要求复审此案。杨昌浚居然将此案交原审官陈鲁复审,结果当然是维持原判。同年9月,杨乃武之妻得到胡雪岩的资助,再次进京。同治谕旨,将此案发回交杨昌浚同臬司亲提严讯。但杨昌浚并未按圣旨亲提严讯,而是将此案交给自己的下属湖州知府锡光等4名官员共同审理。这次审案并未用刑,杨乃武与小白菜皆推翻了原供。

  该案轰动江南,当时的上海《申报》作了跟踪报道。18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提交呈状,力陈此案查究中的可疑之处,请求由刑部直接审理此案。后经刑部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确属无毒因病而死,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的冤狱终于得到平反昭雪。

  追究责任,杨昌浚以“既不能据实平反”,又对下属“始终回护”被撤职。历时4年多的审案过程中,杨昌浚轻信下级,无视舆论,一意袒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结果案情真相大白,浙江20多名官员被摘掉顶戴花翎,永不叙用。

  杨昌浚之所以一再袒护下属,为的是筹饷能顺利进行,他必须维护浙江官场中湘军集团的利益。一方面是因为对湘军集团的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由于湘军集团的不当行为,湘军集团并不被当时的官场待见。而朝廷也要借此打压湘军集团,因此处理十分严厉,因军功而步入官场的湘系军阀,受到沉重打击。

  杨昌浚的这段不光彩经历被人们编成了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广为传播,令其抬不起头来。

  能臣杨昌浚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推动台湾建省发挥重要作用

  在浙江巡抚任上,杨昌浚带领浙江百姓凿湖导河,兴修水利,发展农桑。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在天津、烟台集结军舰示威。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杨昌浚前往宁波、镇海,巡视海口,筹办防务。他上奏清廷说:“自强之计,宜用外人之器,师外人之长”。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1874年12月12日),他又就海防问题上折,认为日本侵台事件虽已了结,但“难保不日后借端生衅”,“故为将来御侮计,非予筹战守不可。即为目前和局计,亦非战守有恃不可”,又称:“外夷虽强,遇百姓齐心,即不敢显于众怒,固必整顿吏治,以固民心”。

  杨昌浚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撤职后,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左宗棠因西征事务繁杂,帮办刘典因病求去,遂上奏清廷,调杨昌浚代刘典主持后路军政事务。杨昌浚于12月抵达兰州,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光绪五年(1879年)9月,获二品顶戴,署理甘肃布政使。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因筹解西饷出力,获头品顶戴;7月,左宗棠在哈密奉诏回京;11月,杨昌浚护理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会办新疆善后事宜,对新疆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光绪九年(1883年)2月,任漕运总督。

  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2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和船政局,造成很大损失;7月9日,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浚副之;同年7月28日,清政府任命杨昌浚为闽浙总督,领兵督防台湾;12月底,法军集结妈祖澳,杨昌浚率亲军巡视沿海营垒,出福州巡视闽江下游南、北岸,又至闽江口长门、金牌炮台视察,并检阅守军。作为中法大战台海战区的副统帅,杨昌浚为保卫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杨昌浚兼署福建巡抚;十二年(1886年),杨昌浚等上疏,指出:“台湾,南洋门户,七省藩篱,奉旨改设巡抚,以资控制,实为保固海疆远大之谋”。光绪十二年,清庭决定将台湾从福建分立成省,命杨昌浚与刘铭传共同筹备建立台湾行省。在推动台湾建省的问题上,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杨昌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昌浚工诗词书画,博学多才。其中“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一诗在清末诗词史上享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一直为西北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杨昌浚比较有名的诗还有《他年若过春日游岩龙洞》“寻芳溪水曲,犬吠桃花阴。神龙在何处,洞口云雾深。”

  《双堤路旧句》“手植垂杨三万株,春来新绿满西湖。他年若过双堤路,漫道棠阴继白苏。”

  《戊寅六月初七日

  接到湘阴侯相书并疏稿,因刘克庵通政告养,请以浚往代》“避暑山深处,西书次第来。邮筒驰迅速,疏草极量裁。善后新疆远,思亲旧友回。嗟予今老矣,无志望云台。”

  《独乐轩》“独乐何云乐,先忧乐亦宜。开轩邻菜圃,绕屋有花枝。高树时闻鸟,清流月满池。公余聊坐此,兴到且题诗。

  杨昌濬(1825年—1897年),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晚清军事将领,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人。他自幼聪慧,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二十岁跟随道员罗泽南读书,二十五岁补县附学生员。

  太平军兴起之后,他追随左宗棠、曾国藩等创办湘军团练出身,授予训导、教授等职位,后因父亲病重请求回家。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帮办两江军务的时候招揽杨昌濬复出,任知县加同知、衢州知府、浙江储运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任浙江巡抚七年,因错批“葛毕氏谋害亲夫”案被革职。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杨昌濬在帮办军务中再次崛起。先后担任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太保。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杨昌濬在湖南省城长沙病逝,清政府诰赠其为太子太傅。杨昌濬工诗词书画,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