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桓公的生平怎么样?有哪些过错
秦桓公一生中到底犯过哪些过错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春秋时期中后期阶段,晋国独霸中原,与秦国战,与楚国战,晋国都占据上风。
有趣的是,秦国和楚国命途相似,在中原列国的眼中,属于化外之国,顶多比犬戎这种族群的等级要高一点,直到战国末期,楚国几乎也没有摆脱南蛮的地位,而秦国则被赋予所谓虎狼之国的称谓。中原列国,在春秋之时,主要就是依靠晋国来遏制秦楚两国进入中原。
秦晋之间虽曾有晋文公与秦穆公之间的秦晋之好,这种表面上的友好外交在秦穆公时期却已经名存实亡,为开发西部,秦穆公联姻和结交楚国,以保证自己后方的稳定,也就说明,秦晋之间的战略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秦晋高层对双方的关系自然是心知肚明,后来的秦康公和秦共公,虽未与晋国开展大面积作战,双方本身其实在暗地里是在较劲的,当然秦国一方面在推行穆公国策默默的发展国力,一方面又在继续依托楚国牵制晋国;而晋国则一方面在稳固不断动乱的宫廷,一方面又在抵抗南方崛起的楚国,同时还要图霸中原,教训那些不听话的郑国等小弟弟,倒也没有更多余的时间来谋划秦国。这便给予了秦桓公机遇。
秦桓公这个君王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物,在秦国前面的三位,后世评价多较中肯,三代期间被认定是属于秦国稳步发展的时期,虽有小规模作战,但大多无关痛痒,秦穆公拓地千里,秦康公大力学习中原文化,秦共公坚守开发西部,三代经营而后,秦桓公朝中开始出现一批反晋派的文臣武将,急欲突破晋国遏制秦国东进之局。当晋国纠缠于与楚国之战和以及一批越来越不听话的中原小弟,秦国朝臣一致认为机会到来,便派秦国著名武将杜回开启东征之路。
这个杜回的背景不太清晰,史书中的说法是可以独自挑战老虎,绝对是秦国猛将。可是,秦国史书中的将军,若是以猛将形容,往往下场不怎么好,后来还有陪同秦武王举鼎的那几个大力士,家族在后来也惨遭屠戮,这个杜回的结局也不理想。
在秦穆公之朝,有孟明视,白乙丙等将领,重要的是在于这些武将与朝中重臣均是父子关系,整个朝堂的凝聚力可谓空前,然而也数次败于晋军,那么,历经三代而后的秦桓公,能不能彻底扭转乾坤呢?此时秦国的国力,是否真的可以与晋国掰手腕?
孟明视白乙丙两家,因功高盖主,在秦穆公时期已经逐渐受到权力的分割,而且秦穆公驾崩之时,据说曾有许多重要大臣殉葬,其中的能臣武将不在少数,这算是秦国历史中的一场浩劫,更是康公共公两代励精图治却也未能超越秦穆公之朝的原因。
那么,显然,秦桓公的时代,真正的审时度势纵览天下大势的人才尚且不多,能在秦桓公朝中担当重要武将的人物,恐怕也不会比孟明视和白乙丙等人高明多少。杜回很快就在战场上败给了晋国。主动出击的秦军只能撤回秦境,静待更好的时机。这场战事,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结草衔环”的神话故事。
晋国几代混乱,几大家族掌控晋国朝政,楚国既已称霸,晋国之军力虽不可小觑,却开始有力不从心之感,便想与秦国交好,主动向秦桓公伸出了橄榄枝,希望通过会盟的方式重新建立友善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580年,晋国在历公按照约定之日,提前来到河西之地,兴高采烈的准备与秦国建立盟友关系,哪里知道秦桓公根本不愿过河,就在河东营地驻扎,晋国历公隔河相望,春秋史上最离奇的会盟就此出现,晋国国君与秦国外交官在河西签署盟友协议,秦国国君则在河东与晋国外交官签署盟友协议。这种协议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双方所秉承的本身就是互不信任的态度,所以此次会盟可以称为双方的正式宣战。
回到秦国的秦桓公,根本就没有把会盟当作承诺,直接就暗地里联络狄人攻伐晋国。晋历公于此认识到秦桓公的真实面貌,在晋国找人写了篇千古传颂的《绝秦书》,历数秦桓公的罪状,洋洋洒洒近千字,简单点说就是咒骂秦桓公“给脸不要脸”,还派了个口齿伶俐的外交官魏相,跑到秦国去,向秦国正式宣战,把个秦桓公批得十恶不赦,从此便是晋国与秦国彻底决裂,成为绝对的仇敌之国。
随后,晋国以《绝秦书》诏令天下,联盟齐、宋、卫、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麻隧。经此一役,秦国元气大伤,秦桓公在政治斡旋中的不成熟决策,终导致三代的坚持成为泡影,输了名声,输了战争,输了国际形象,还输了秦国的发展大计。自此秦国数百年衰败,淡化在晋国的影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