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晚清史上重臣张之洞一生廉洁死后连丧葬费都不够

  大凡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对中国近代史有所兴趣和了解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张之洞张南皮的。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谥号文襄,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原籍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故又称张南皮,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清流派首领。

  张之洞自幼人称“神童”,于咸丰二年(1852)16岁中顺天府第一名“解元”,同治二年(1863)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礼部侍郞、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官至太子太保。

  张之洞在其代表作《劝学篇》里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他创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还创办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发展军事工业,“汉阳造”步枪在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教育方面,他提出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并亲自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前身)、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前身)等。但对维新变法改良,他由最初支持到后来镇压。

  他的事迹还有在湖北建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武昌师范传习所,在四川建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制订“癸卯学制”,兴建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提议修改大清法律,倡导修筑芦(京)汉铁路、粤汉铁路、江浙铁路、川汉铁路,反对杀袁世凯等;著作还有《輶轩语》、《书目答问》、《张文襄公全集》等。

  像这样一位地位赫赫、成就巨大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官居一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华东区第一书记;而且他还生有13个儿子,但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办理后事时竟然连丧葬费都拿不出,还是靠其亲朋门生筹集的(包括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中共元老之一董必武等)。尽管清廷赏银3000两治丧,但仍远不够开销。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40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其嫡孙女张厚粲追忆祖父亦说,家族以耿直清廉为训,“祖父老家在河北南皮,当时祖父主张兴修铁路,就是不同意把铁路修在老家。掌管铁路修建的官员纷纷把路线往自己老家‘引’,而张公却偏偏避开自己的家乡,以明其廉。”

  若拿张之洞与李鸿章相比,其个人操守远在后者之上。张之洞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当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200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张之洞手头松动一点,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字治芗,武昌人,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回忆恩师身后的情形:“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