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错过一个神射手,却是曹操求之不得
要说三国神射手,很多读者会想到黄忠、赵云等人来,但二人的射术仅在三国演义中有描绘,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反倒是小说中打了一辈子酱油的糜竺有个“便弓马,善射御云”的记载,让人大跌眼镜。曹操、曹丕、孙权都喜爱射稚,吕布也有辕门射戟的记载,这些倒是善射的记载,但却都是“静态”射击,难度有限。实战派第一射手当属太史慈:当时敌人在城楼上边走边骂,手扶在城楼的横梁上,太史慈拉弓射去,箭头贯穿敌人的手掌钉在梁上,城下万人齐声喝彩。
太史慈,字字义,青州东莱郡黄县人。
汉末天下大乱,黄巾四起。其中豫州、青州、徐州黄巾横行,是人口奔走最多的州郡。《后汉书》称“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幽州)百余万口”。以管宁、邴原、王烈、国渊为首的士人不就朝廷辟命,北渡幽州辽东郡避难,其中就有太史慈。
刘备错过
北海国(北海的一把手)孔融听说太史慈这个人物,曾数次慰问太史慈的母亲。有次黄巾贼管亥包围了孔融,恰巧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母亲对其说孔融与你并不相识,三番两次来慰问我,现在危难之际你该去救他啊。太史慈单人入城求见孔融,临危受命为孔融求援平原相刘备。太史慈带了一张弓箭连续三日出城射敌,敌人皆应弦而倒,第三天突围逃脱时吓得管亥军不敢追击。太史慈见到刘备后一片慷慨之词请求刘备支援。刘备严肃的回应了句:“孔融竟然知道世上有我刘备啊。”随即带领三千人马解围。管亥并退后,太史慈并为继续在孔融账下,而是回到了母亲身边。
太史慈仅因母亲受孔融数次慰问便能在孔融万难之际为其披荆斩棘。你认为他此举是在邀功就错了,此举只在报恩,解围后太史慈便离开了孔融。可谓忠肝义胆的好汉子。既然太史慈战事后就离开了孔融,那么他是要投奔刚结识的刘备吗?不是。
很多读者读到这里会为刘备叹息,叹息他没有借此收服太史慈为己所用。其实太史慈没有投奔刘备有两个原因:
一、刘备自身实力。刘备听到太史慈的请援后竟然冒出一句“原来孔融也知道我啊”这句话,可谓自掉身价。汉末本是诸侯四起兵荒马乱,刘备仅有一郡之地,况且当时从属公孙瓒之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吸引太史慈的加入。二、太史慈心中已有打算。《三国志》原文: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暂渡”,“未去”的字眼,可见太史慈从辽东回来的原计划是去投奔刘繇考察他是否值得效力,恐怕在刘繇处也只是一介宾客、武夫之类。
如果太史慈眼中的孔融、刘备值得深交效力,恐怕当时也已经留下来了。但太史慈的首选是同乡刘繇。那么老乡会不会重用他呢?
许劭笑话
太史慈暂居刘繇处,恰逢孙策席卷江东。有人建议刘繇用太史慈为大将御敌,刘繇认为他如果用太史慈必然会被账下的许劭笑话,弃之不用。仅让太史慈带一个骑兵(演义中的曲阿小将)去侦视,恰遇孙策。二人单挑未见胜负,两家各自有兵来救,于是解散。他俩后半辈子的神交打下了铺垫。
为什么许劭会笑话刘繇重用太史慈?
一、当时刘繇任扬州刺史,除了太史慈还有孙邵、滕胤、是仪等老乡来投,甚至许劭、桓晔这些头等名流也汇聚于此,可谓人才兴旺。后汉书称“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可见刘繇手下并不缺人。
二、汉末整个社会对门阀族姓要求很高,像袁绍就是除了海内知名人物一概不见。仲长统《昌言》里曾说“天下士有三欲: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
不仅仲长统不认可许劭,后来蒋济所著的《万机论》,包括诸葛恪都曾称许劭“褒贬不平
”。曹操几次提出的“唯才是举”,也是对许劭评判标准的批判。曹操、孙策家世背景不如袁绍、刘繇厚实,反能“唯才是举”,这也是他们能割据诸侯最大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日后太史慈为孙策不拘一格所用。那么另一个不拘一格的曹操又是怎么对太史慈的呢?
曹操求之不得
曹操听说太史慈这个人后,曾寄了一个盒子给太史慈,里面没有书信,没有贵重物品,仅有一副药材-当归。当时太史慈的家乡青州已经在曹操版图中,药材当归顾名思义,就是让太史慈回乡去为曹操效力。可太史慈并非华歆、王朗这类文人,他和虞翻一样有着傲骨,不肯背离孙策。
太史慈、虞翻完全可以接受曹操邀请,去中原安度晚年,却都毅然留下不弃孙策。比起周瑜、鲁肃这些“好战”人士,他们的留守江东更让人敬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