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挖出姜太公之女墓,出土罕见龙纹4角簠
据中国文化报7月14日报道,“石鼓山墓地是商周时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其族属有可能是古代的姜姓族群。”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清表示,经专家考证,石鼓山墓地主人的身份已基本确定,属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姜太公之女——邑姜。
M4墓葬主人为女性
石鼓山西周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嘴头村。2012年,当地村民在开挖房屋地基时发现青铜器,立即报告文物部门。随后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使一个埋藏了众多珍贵青铜器的商末周初贵族墓葬群重见天日,其出土的289件青铜器,包括了罕见的青铜器“禁”和“高领袋足鬲”,被认为是我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2013年8月起,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宝鸡地区乃至关中地区商周考古学文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以及渭滨区博物馆联合组建石鼓山考古队,开展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发掘,考古专家发现了目前石鼓山西周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葬。该墓葬呈长方形,深8米、宽约4米,为竖穴土圹墓,口小底大,约16.26平方米,棺室周围有熟土或生土二层台。属于单人葬,头向朝着地势较高的方向,有东向、南向及西北向。葬具均为木质,随葬品一般置于头部附近的二层台或壁龛内。
“M4墓中出土的刻有龙纹的四角青铜簠,目前除了故宫有一件传世品之外,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还属首次,十分罕见。不仅如此,在该墓葬中还发现2012年在M3墓葬中出土的高领袋足鬲,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人的身份极其尊贵。”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表示,从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器形主要有鼎、壶、簋、罍、甗等,有着酒器少而食器多的特点,且未发现兵器,据此推测,该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女性。
与M4相似的M3墓葬主人为姜族
M4墓的发掘,很容易让人想到2012年在石鼓山发现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户氏家族的M3墓葬,现经专家考证,M4和M3两座墓葬的形制、结构极其相似,应属于同一墓葬群,墓主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在商周时代,族徽、日名(日名,是古代活着的人对过世人的称谓,一般是天干字前加上亲属的称谓,在商代最为流行)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着族徽、日名或二者皆有的青铜器,其族属一般属于殷商系统。在M3墓中出土的31件青铜礼器中,有16件发现有铭文,涉及的族徽有万、户、冉等。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夏禹之后姒姓有“有扈氏”,有专家据此推测,“户”当为“扈”,而“有扈氏”的后代蒲姓出自姒姓,世袭为西羌的酋长,因此,“有扈氏”应当与羌(姜)族存在密切联系。
M3墓中曾出土一件略有破损的“中臣鼎”,根据鼎上刻有的铭文,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在其撰写的《石鼓山三号墓器铭选释》中指出:铭文内容应解释为“中臣尊鼎,帝后”。李学勤表示,“帝后”一词曾见于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的庚姬尊、卣。按照商周礼制,已故的王称“帝”,“帝后”则是已故王的配偶,是女性。铭文中的“中臣”两字为《周礼》书中的“内小臣”,即管理王后祭祀等活动的职责,由此可以判断,“中臣鼎”的年代约在周成王时,参照M3墓出土的青铜器物,“帝后”应当是其父周武王之后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对此,尹夏清也表示认同,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与周王朝关系密切,或属于姜太公的家族。而“帝后”在这里就相当于族徽,表明“中臣”这个人是“帝后”邑姜家族中的人。此外,M3
、M4墓共同发现的“高领袋足鬲”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也足以证明其族属毫无疑问为姜族。
邑姜——“姜太公”之女
目前,学术界也普遍认为邑姜,也叫王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姜子牙之女,她为周武王生了成王和晋国的开国君主唐书虞。
众所周知,姜太公(公元前1128至公元前1015),本名吕尚,字尚父。传说中,姜子牙胯下骑瑞兽,鹤发童颜,文韬武略,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有功之臣。不过,关于姜子牙的身世,包括他是哪里人,出身和遭遇境况等,一直以来众说纷芸。但有关姜子牙的祖先,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却有明确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陕西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尹盛平表示,这就说明,姜太公的先祖为“四嶽”(四岳)。据考证,“四岳”
不仅是姜姓一族的先人,而且是上古姜姓一族所在部落及其首领的名号,这也充分证明,姜太公吕尚是“姜氏之戎”的族人。
据史书记载,邑姜自幼聪明伶俐,悟性极好,虽为女儿家,却尤其喜欢家里的那把青龙剑,常常模仿父亲的样子比比划划。姜子牙见此,因势利导,一有空就指导女儿学习知识、练习剑术,可以说,邑姜的满腹才华与姜子牙的熏陶有很大关系。成为武王妻子后,邑姜常与武王商讨天下大事,为武王出谋划策,并常常代周王行事,被武王称作治理国家的十位能臣之一。作为大周朝的开国之母,邑姜不仅孕育了周朝两位国君,更用自己的智慧为周朝八百年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