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元稹一代风流,为官品性却毋庸置疑

  元稹的诗,千古流传;元稹这人,万家歌咏。虽说元稹颇受争议,人品或好或坏,风流多情也罢。但其诗歌可贵,其为官之心也可贵!

  贤母郑氏,教出个好儿子

  公元779年,元稹出生于洛阳,家境相对殷实。八岁那年,元稹的老爹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母亲郑氏颇有才情,文笔功底不浅,纯粹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许因家道中落,郑氏就亲自教导元稹读书、识字与写文章。

  元稹天赋卓越,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考中明经科,补授校书郎。以当代而言,十五岁的人还是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更别说写些文章了。由此可见,元稹着实厉害,难怪能千古留名,毕竟非凡的人只是少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来知识分子一生的至高追求,元稹便是此中之人,一生仕途报效祖国。但仕途坎坷,这是大部分人的命运,元稹的命运也是如此,毕竟有些人过于卓越,就容易招人忌恨。

  一代风流,元稹为官不易

  当28岁时,元稹才成为左拾遗,官职就七、八品而已。但左拾遗有个好处,其官职就是负责挑皇帝的毛病,这意味着能接近皇帝。担任左拾遗时,元稹刚正不阿,诚恳地劝谏唐宪宗,指出不足与过失,他是宪宗的“魏征”。

  《新唐书·元稹》中有两篇上疏,元稹文笔柔和、旁征博引,娓娓道出对君王的劝谏。作为立志中兴的君主,宪宗虚心接纳元稹等人意见,削弱潘镇割据,重振中央威望。同时,元稹也被获得重用,成为监察御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因得罪宦官权贵,小人泼来了污水,元稹几次遭到贬官,被踢出了京城。地方官太小,元稹的远大抱负何以实现?一时之间,这位元才子就有了更多哀怨诗,诗歌中暗含着几分政治的失意。

  再回京城,元稹鞠躬尽瘁

  为了回京城!元稹几经反思,忍痛放下身段,去讨好宦官崔潭峻,这不是元稹的谄媚,而是为官的方圆之道!对于元稹的示好,崔潭峻打心底里高兴,便帮助元稹重回京城。约公元820年,凭借诗文得到穆宗欣赏,元稹提升为祠部郎中、参与起草制诰。

  得到了穆宗的信任,约40岁的元稹改变诏书的体例,即求求诏书纯朴务实、明白清晰。但诏书体例的改变,则引发许多人对元稹不满,为此元稹还写了《诫风俗诏》诋毁那些反对他的人,而且还有穆宗站在元稹这一边。

  得到穆宗赏识,元稹的官途从此旺达,成为京城官员中的显贵,甚至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元稹为官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施展他的远大抱负。公元831年,元稹“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