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最富的家族,跨越三个朝代共生存400多年!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家族企业,但没有一个能和康百万庄园能相提比论,这个康氏大家族应该都听过,这座庄园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

  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康式家族有最辉煌的时候,但也有康式家族走向落魄的时候,下面就来看看这个祖传十八代的康氏家族究竟有多强大和它强大的理由。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个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人称“百万富翁”

  康氏家族的兴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结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们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经商之道。比如他们庄园内有块“留余”匾相当有背景——匾上有七十四个字,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字面很难看懂,但总结起来大致就是:“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而且“留余”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创新了样式——不再是大众型的矩形,而是将矩形转角处改成流水线,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缺口形成一个对角呼应,左上角缺口的寓意是“上对皇天留余,对朝廷留余”,右下角缺口的寓意是“下对百姓留余,对子孙留余”,前后呼应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留余”适用于所有时代,做事一定要留有余地、独赢不如众赢、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此切合时代的家族400多年常青也不是没有理由吧。

  那么这个强大的家族最后又为何还是走上衰落之路呢?有四个原因:其一是清朝政府的腐败。众所周知,一个家族的兴起也是要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清朝末年的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和捻军抗争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这样动荡的社会如何也促不成任何商业的发展。

  其二是家族内部出现经营不善,清政府为了遏制捻军活动,实施封锁黄河、运河,并烧毁、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只等措施,这对于康家的航运船队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没有了财源,再往后铁路的修建对于水上航运也有了巨大的冲击,康氏家族的运输业也彻底转衰。

  其三是家族子弟的挥金如土。家族企业发展到后期,成员越来越膨胀,也开始“大兴土木”——利用数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以龙窝沟、南大院和寨上区等二十多处建筑群落,这一大庄园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流传至康氏家族第七代、第八代,家族子弟不思进取整天坐吃山空,家族子弟有多达三十号人吸鸦片。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时路过巩义。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独资修浮桥、建行宫,又耗费了大批银两,又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被广为流传,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

  虽然说康氏家族借慈禧金口而名扬天下,但获得这一名誉的代价是整个家族的积蓄,实在是断其筋骨之伤,再难崛起。随后在民国23年暮春的一天,康氏家族第十八代康子昭已无法挽回,无奈选择轻生,这个创造了家族企业记录的康氏家族祖传了十八代后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