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梁奔前,从小在抗日救亡气氛中长大
梁奔前7岁那年,同别的小伙伴一起,背起书包,走进了本村的小学开始了上学,进入小学的梁奔前,首先受到的启蒙教育,便是“九—八”与“抗日救亡”。当时,在学校里,老师不仅讲国语、算术、常识等科目内容,还有唱歌、游戏之类的活动。特别是年轻教师廉子明和许桂英,他俩年轻活泼,知识丰富,正义感强,给幼年的梁奔前留下很深的印象。梁奔前对他们所讲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最严肃、深刻、触及心灵的教育,则是老师经常对孩子们屡屡提到的“读书能救国”的道理。
这种道理首先是一种对学习积极性的勉励,而当时最现实的问题,却是国难当头,读书救国。一次梁奔前到叔叔梁元菁家去玩,婶婶杨桂英正在家里做活,梁奔前就对婶婶说:“婶婶,让俺叔叔去当八路军吧!”杨桂英平时就觉得梁奔前顽皮好逗,就反问道:“为什么要让他当兵去?”“日本鬼子已经打到咱中国的东三省了,在那里每天欺负老百姓,让俺叔当兵去打鬼子吧!”梁奔前一本正经地解释说。“叫去打仗,俺可不同意。”婶婶逗奔前说。“看你那副‘亡国奴’劲气!”梁奔前批评婶婶说。
“你不当‘亡国奴’,你当兵去!”婶婶回击道。“你看的吧,鬼子兵来了,我也要戳他一拳头哩!等我长大了,我非上战场去消灭他们不可!”梁奔前进人学校后,她不仅学习优秀,而且思想进步,还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有一次,她在翻看书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批评说:“你不学你自己的书,乱翻什么呀?”梁奔前调皮地说:“找救国的道理呀!”父亲非常高兴,他于是考问她的功课,结果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她都对答如流。见此父亲高兴地鼓励她说:“你做的对,把应学的功课学好后,就是要多看一些书,多学一些知识。
有作为的人,都是博览群书,有很多知识的。”“那怎样才能把鬼子兵彻底赶出中国去呢?”对此,父亲深沉地说:“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拿起武器狠狠地打,就能把鬼子兵全部赶出去。”梁奔前听后,似乎又进一步明白了一层道理。转眼1937年的暑假结束,梁奔前升人了初小一年级。“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再一次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一天,梁奔前所在的18班,在教师冀疏久、侯以秀的带领下,突然停了课,一起来到了南距襄垣村5公里的麓台山上,进行游览古迹活动。
对此娱乐性的活动,同学们都是欢舞雀跃,乐不可支,可是他们还并不理解两位老师心里的痛楚。而这群活泼的孩子们,真是又蹦又跳,又唱又笑。可是现在,这两位爱国的青年教师则强忍欢笑,把悲痛压在了心里。忽然冀疏久老师,手指这秀美的远景向孩子们大声地问道:“同学们,你们说,咱们的家乡美不美?”“美,简直太美了!”“可爱不可爱?”“可爱极了!”冀老师忽然眼圈红了。抗日的火焰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起来,为积极支援抗日前线,响应上级号召,襄垣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向群众收集废铜烂铁,以便制造枪炮打击日本侵略者。
听从学校的号召,梁奔前马上跑回家里找到奶奶说:“奶奶,你愿意为打击日本鬼子出力吗?”“咱一个老婆子,能出什么力?”奶奶叹了一口气说。“只要愿意就有办法,只要你把咱家的废铜烂铁献出来,让国家造成枪炮子弹,狠狠地打鬼子,你就是等于出了力气啦。献出的越多,出的力就越大!”望着孙女一本正经的神态,奶奶微笑一下说:“你自已去找吧,凡是家里用不着的铜铁都可以拿去,奶奶支持你!”老人说完后,还帮着小孙女一起翻箱倒柜,一下子找到了一大堆,让她送到了学校。学生时期的梁奔前,就是在当时浓郁的抗日救亡氛围中茁壮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