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君让臣死臣真的要死吗,这才是经典的冤假错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君让臣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高高在上的皇帝怒发冲冠,指着刚才振振有词冒犯自己的臣子,大呼一声: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这个时候,但凡有气节的臣子,都会说出一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认识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的一面镜子,君权是绝对的,大臣永远处于弱势。

  而这种君臣关系脱胎于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于是,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的“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也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代言人。

  可是,孔子和孟子表示,“这口锅我们背不得啊!”

  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荒谬的理论也算在孔孟之道当中,是典型的冤假错案。

  当然,孔子说过,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有君要的样子,君要有君的义务,君要有君的责任,反过来臣也一样。但孔子从来没有倡导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晏子春秋》里面有两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有一年冬天,齐景公和国相晏婴讨论国事,天太冷了。齐景公对晏婴提出个要求,你帮我把那碗热汤端过来,晏婴当场拒绝,说,我不是给你端热汤的臣子。

  过一会,齐景公更冷了,再对齐景公提个要求,你帮我把那件皮衣递过来。晏婴再次拒绝,说,我不是给你拿衣服的臣子。

  齐景公非常生气,说那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臣子?

  晏婴说,我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跟你讨论国家大事的。

  用今天的话说,你只有不以对待老妈子对待小丫头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在跟你讨论国事的时候,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不至于唯唯诺诺,你说什么我就点头哈腰称是什么,

  才能尽到我社稷之臣的责任。

  他说的很对,齐景公只好认了。

  又是一年冬天,趁晏婴到邻国去访问了,逮着这个机会,齐景公把好不容易农闲时候的老百姓全召集起来,给他自己修建一个游乐用的大台。

  天那么冷,干的完全是可以不干的活,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他们编了歌谣,说在这样的气候下,让我们干这样的活,生在这样的国家真是没法活。

  晏婴在回国的路上,就听到了这个歌谣,见到齐景公,汇报完外交事务,接着说,我听到我们的百姓新创作的歌谣了。

  接着他把这个歌谣学唱了一遍。

  齐景公当然聪明,说:你指的是给我造大台的事吧,我立刻下令停工。

  晏婴领了圣旨,出了宫门,直奔工地,先用棍棒挥向那些老百姓,并恶言相向,说我们的国君让每个百姓都有房子住,现在他要造个大台你们就如此怨声载道。

  百姓于是都恨晏婴助纣为虐。

  而正在这时,齐景公停工的命令到了。老百姓都说还是我们的国君好,自己知道错了,自己就能改正。

  这两个故事的后一个故事,说的是臣事君以忠。当面直言进谏上级的决策错误,但出了宫门之后,最高的威望,最后的荣誉,仍然归于君主,而不是炫耀自己,归功于自己。

  而前一个故事说的是君使臣以礼,如果不符合礼,端一碗热汤递一件衣服都不行,更不要说为所欲为的杀戮了。

  孔子听到这两个故事,专门表扬说,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是合格的君臣关系。

  到了孟子,就更不得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提倡仁政,要求国君都必须是有崇高道德的仁君。

  可天底下哪来那么多仁君?你碰上了昏君,乃至于暴君怎么办?孟子明确提出,君主之位,并非神圣永恒的,它是可以改变的,君主个人的品行就是君位去留的标准。

  君主如果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臣子,臣子才能成为他的心腹,君主如果对狗对马一样对待臣子,臣子就视他为陌生人,而君主如果像对待土颗粒像芥草这种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态度,来对待臣子,那么臣子看你,就像敌寇就像仇人一样,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个实在太刺激了,终于把一个皇帝给整惹毛了。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

  朱元璋当了皇帝才读《孟子》,读着读着勃然大怒,说这老头要是活在现在,我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但孟子的地位早已确定,怎么办呢?朱元璋先下令,把国家孔庙中孔子边上的孟子的像给搬走,然后再明确指示,有敢上朝替孟子说情的人,我用乱箭射死他。

  朱元璋还专门找人做一本《孟子节本》,把孟子这本书里他看不惯的上面的这些话,加上我们的中学时代都背过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他看不顺眼的话,统统删光。

  他把这个《孟子节文》颁布到到全国,让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只允许读经过他政治审查的节本。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诸子百家在日本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但孟子学说在日本长期遭到禁止,因为孟子说可以废掉坏的君主,改立好的君主,这跟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是严重冲突的。

  视天皇为性命的日本人,无法理解孟子的无法无天。

  明代一位著名学者就在书里记录过,当时的日本人来中国买很多古书,而且出的价格很高。

  但他们买这买那,就是不买《孟子》,还扬言,谁要了买了孟子,回日本的船就会在海上翻掉。

  那时候没有飞机,中日航行都是靠海,把孟子的书看成了会招灾的不祥之物,而且变成了一种耸人听闻的神话到处传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孟子的畏惧与憎恨。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孟子独具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