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实力有多大,曹魏三次大战才将蜀国拿下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不相信诸葛亮死后,蜀汉竟然还能坚持29年之久。实际上诸葛亮也不是神,他一人并不能决定蜀汉的生死,只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实在太过逆天,所以导致很多人会感觉蜀汉生死完全是靠诸葛亮个人支撑。虽然蜀国在夷陵之战以后便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但曹魏想要灭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魏国曾向蜀国发动过三次大战,直到最后一次才将蜀国真正拿下。

  三国时期似乎有个怪现象,就是蜀汉老是进攻魏国,魏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防守,东吴很少进攻魏国,魏国却始终抓着东吴不放。魏国真的是“东攻西守”么?按理来说,兼弱攻昧才是明智之举,俗话说柿子找软的捏,蜀汉的国力远远不如东吴,魏国(直到灭蜀之战前)为什么对蜀汉保持数十年战略防守,而偏偏优先进攻国力不弱的东吴呢?

  在三国演义中,有孔明安居平五路的故事,说的是后主刘禅即位以后,魏国乘机兵分五路向蜀汉发起进攻:辽西羌兵进攻西平关、南蛮孟获进攻永昌郡、东吴孙权进攻峡口、上庸孟达进攻汉中、大将军曹真进攻阳平关,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国不敢进攻蜀汉是因为忌惮诸葛亮的存在,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诸葛亮真的“安居平五路”了么?刘备留给诸葛亮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诸葛亮又是如何化解亡国危机的呢?

  在正史中,除了南蛮孟获与南中叛军勾结侵略南中以外,魏国和吴国(孙权当时应该只算吴王)并没有进攻蜀汉。为什么魏国和吴国都没有趁火打劫呢?原来诸葛亮在后主即位以后,为了避免多线作战,就力排众议派遣邓芝出使吴国,说服吴王与蜀汉重新恢复盟友关系,孙权亦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同意和蜀汉结盟。孙权知道蜀汉如今国力衰微,如果魏军进攻很难抵挡,于是主动在边境部署重兵,以减轻蜀汉压力,再加上魏延镇守汉中,已经把汉中防线打造的十分牢固,魏国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未必能够破的了汉中防线,因此也没有进攻蜀汉。其实早在夷陵之战结束后,魏国著名谋士刘晔就建议曹丕乘机进攻蜀汉,然而曹丕却选择进攻孙权,这才给了蜀汉喘息的机会。

  魏国并没有一味被动防守,在灭蜀之战之前,魏国其实发动了2次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事实上,魏国要么不进攻蜀汉,要么就是大规模进攻,出动的兵力还要高于与东吴作战的兵力。因此说“蜀汉老是进攻魏国,魏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防守。东吴很少进攻魏国,魏国却始终抓着东吴不放。”其实是很片面的,魏国和蜀汉经历过好几次大规模会战,双方调动的兵力都是高于魏吴之战的,东吴也多次发动北伐,孙权死磕合肥一辈子。魏国对蜀汉发动了2场大战役:一次是诸葛亮生前的自卫反击战,一次是在诸葛亮死后的兴势之战。

  魏国第一次伐蜀之战

  魏国第一次伐蜀,已经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发生的事情了,第二次北伐蜀汉打败了魏将王双,第三次北伐蜀汉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国力远远强于蜀汉,一直视东吴为主要对手,本来就根本没有把蜀汉放在眼里,然而诸葛亮三次袭扰边境,如今魏国又丧师(王双)失地(武都、阴平),曹真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给诸葛亮一个教训。于是魏国兵分四路进攻蜀汉:中路大将军曹真率领主力经过子午谷进军汉中、东路司马懿经过汉水逆流而上准备与曹真在南郑汇合,西路雍州刺史郭淮从武威出发,另有一路费曜部从斜谷进军,派出的阵容十分豪华。一路主力三路辅攻,曹真对于灭亡蜀汉,原本是志在必得的。然而天降大雨连绵不绝,很多通往汉中道路都因为大雨而阻断,曹真被迫班师,而郭淮就更悲惨了,在阳溪被诸葛亮打得丢盔卸甲。

  魏国第二次伐蜀之战

  公元244年,急于建功立业的大将军曹爽(曹真之子)不顾司马懿等反对,起兵十余万进攻蜀汉,曹爽与征西将军夏侯玄统兵10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过3万人,然而兴势之战却是以蜀汉的胜利结束,曹爽为此损兵折将,这也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司马懿战场表现比曹爽好得多,克日禽孟达、百日破公孙,破诸葛恪于宛城,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而且事先就劝谏过曹爽了),也给了蜀汉喘息的机会。兴势之战以后不久,姜维就开始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