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烛之武退秦之后秦军不甘,再次前偷袭为什么又退回来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烛之武退秦后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最终是晋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会合诸侯。但是让晋国没有想到的是,与自己打败的楚国相交好的陈国,蔡国和郑国的三国国君也都一同来了。其中,郑国不仅与晋国结盟,居然还在私底下讨好楚国,并且结盟,这样做是非常不地道的。这被晋国国君知道了,自然很生气,所以打算会合众诸侯一起去讨伐郑国,大臣们的意思是对付郑国而已,我们自己的兵马已经足够,那就不要再去打扰其他国。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但是想起本国与秦国有约定,遇到战事要站在一条线上共同出兵,所以其他国可以不去,但秦国必须要同他一起出兵。

  【秦国出战郑国,烛之武巧妙退秦军】

  秦国国君知道了之后非常配合,因为自己正有想向东边去扩张领地的想法,于是自己带兵去了郑国。晋国在郑国方位的西边方向,而秦国在东边,于是把兵营扎在了东边,两国共同出兵人数又不少,所以阵仗很大。

  郑国的国君收到通知后有些慌张,就派了烛之武向前去跟秦军交涉,想让秦国国君退兵。烛之武跟秦国国君讲了一通大道理,意思是郑国与晋国之间的距离要比郑国与秦国的距离近很多,所以当郑国灭亡以后,晋国就会把土地据为己有,以此来扩大领地,相应的势力也会扩大,当势力扩大之后就有可能灭掉秦国,继续扩大自己的领地,所以这对秦国来说很危险。

  另外,如果秦国能够放弃攻打郑国,那以后秦国路过郑国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全力接待。

  秦穆公思考了一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放弃攻打郑国,还派了人马帮郑国守住北门,带着其他人回国。

  【秦国趁晋国君病逝出兵讨郑】

  晋军知道以后肯定不会高兴,有人提议直接消灭秦兵留在郑国的人马,晋国国君说秦国君对自己曾经给过帮助,所以不同意,那就能从另一方面下手,他们也跟郑国拉近了关系,签订盟约。郑国又和晋国结盟的事情被驻扎在郑国的秦军知道了,禀告了秦穆公。秦穆公虽然有怒气,但是他不想恶化掉与晋国的关系,所以坚持忍让着。

  过了几年,晋文公病死了,由他的儿子坐上了国君的位置,这时又有人提醒秦国国君要去攻打郑国,理由是晋国的老国君刚刚死去,这个时候晋国是不会分心管别国的事情的,而且秦军当时也有人马留在郑国可以里应外合。

  秦国公征求两个老将军的意见,老将军的意思是秦国与郑国之间路途太遥远,一路风尘仆仆,到了也没有精力去打仗,而且这么浩浩荡荡的一路走下去,还害怕郑国不知道吗?但国君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继续派人按照计划偷偷的去了郑国。

  【郑国“使臣”退秦军】

  在第二年的时候,秦军到了滑国,这时有人上前将他们拦住,自称是郑国把他派来的,他是郑国的使臣,说想要见秦国主将。见到后他说郑国的国君已经知道秦国将军要到郑国来,

  专门派他前来送上礼物,因为他们赶路太辛苦,他送上的礼物是四熟牛皮和十二头活牛。秦国主将一看这种情况,郑国已经知道他们的想法,还派人来迎接,说明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那还谈什么偷袭呢?只能收下礼物,并且告知他们只是途经这里,没有想要去郑国,然后就回去了。

  【“使臣”弦高是贩牛郎,机智救郑国】这个自称是使臣的人叫做弦高,其实这个弦高只是一个贩卖牛的,他是在路上看到了秦国军队,并且猜到了他们为何而来,如果这时再去禀告本国国君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就急中生智,上演了这么一出。与此同时,弦高也给郑国国君送信说了情况,郑国国君派人去查看守在北门的秦军,发现他们已经做好了打仗准备,就下令将他们赶回了秦国,这些秦军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连夜赶回秦国。

  【后记】

  通过这个事例,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要选择一个阵营,并且坚持自己。如果像郑国一样既投靠晋国,又害怕秦军,所以与秦军联盟,这样立场不坚定,谁强攀附谁,一旦被双方知道,双方都不会再给予信任,这样会落在一个更危险的境地。另外,在故事当中,弦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看出了秦军的意图,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分析出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办法,去找人给本国国君通风报信,另外自己也想到了办法去阻拦秦军,仅仅用了几张熟牛皮和十几头牛就将秦军劝返,平复了一场战事,拯救了整国百姓,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要冷静的分析,并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最保险的选择,要相信自己,说不定就可以化解一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