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殷通号召项梁反秦,为何却被项梁杀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殷通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项梁伙同侄子项羽杀殷通一事,有诸多疑点,比如说:殷通好心劝项梁反秦,项梁为何暗中嘱咐项羽,将殷通杀死?
项羽杀殷通一事之前,还有另外一件值得寻味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会稽,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争相观看秦始皇东巡的盛大场面,这其中就有项羽、项梁叔侄二人。
正当众人观得起劲的时候,项羽冷不丁蹦出一句话:
“彼可取而代也。”
嗯,这句话是说给项梁听的,意思是:三叔,秦始皇这么大的场面,您以后也可以享用啊!言外之意,秦始皇算什么?三叔您也可以当皇帝。
这种话在当时,是要被坑杀的。
因此,项羽此话一出,当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项梁则赶紧捂住项羽的嘴,一边向周围人打哈哈,一边对项羽轻声骂道:
“毋妄言,族矣!”
你个小兔崽子,不想活啦?就算你不想活,咱们项氏一族还有一大家子呢!
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项羽的这番话,被当时在场的某个人记下。当此人欲拿这句话去报告会稽太守时,恰逢秦始皇驾崩,天下缟素,也轮不到管这些“莫须有”的鸡皮蒜末小事情。
秦始皇的丧礼搞完,秦二世继位,陈涉吴广于大泽乡起义。
于是,秦二世派兵镇压起义,并发出通告,要求所有太守在境内查处“可疑分子”。如果哪里再次发生起义,就拿太守是问。
如此,殷通才重新重视一年前的那个情报,并三番五次邀请项梁,带着大侄子项羽一起来太守府“喝个茶”。
项梁心中倍儿清楚,这个茶,不好喝,可是又不能不去。
想来想去,项梁还是决定赴了太守这个约。临行之前,项梁做了两件事:一是令项氏一族藏匿起来;二是让项羽带上刀剑,必要时候干特娘的。
公元前209年7月,项梁带着项羽来到了会稽太守府。项梁自入府面见太守殷通,项羽因为年纪小、资格不够,在太守府外边等候。
殷通得知当日项梁要来,特意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太守府安排数百名刀斧手,项梁与殷通“喝茶”的地方,更是有心腹爱将把守,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殷通抛出一句话: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此话一出,项梁一身冷汗!
尽管项梁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殷通如此开门见山。殷通明面上是拉拢项梁一起造反,可是联系前因后果便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殷通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说:“陈涉吴广起义之后,乌江以西都起兵造反啦!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就被人所制。我想发兵,让你和桓楚跟着我干!”
项梁非常清楚,他和项羽都是“六国余孽”,从来都不被秦国的统治阶层(包括殷通)看不起。殷通拉着他一起造反,可能吗?
而且,桓楚是谁?那不是项羽的朋友吗?他可也说过造反的话呀!
想到这里,项梁连忙起座,对殷通说道: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项羽)知之耳。”
桓楚那家伙不知道逃哪儿了,除了我大侄子项羽之外,没人知道他藏在哪里。
殷通便让项梁去找项羽。于是,项梁起身,疾跑到太守府外面,将急的团团转的项羽拽入太守府,边走边交待项羽:“把剑准备好。”
安置好项羽之后,项梁再次面见殷通。
此时的殷通,仍然没有发觉事情已经在起变化。虽然太守府里蹲着数百名刀斧手,他们都没有阻止这位21岁的青年,带着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站在太守的门前。
有项羽在门外守着,项梁心中多了几分底气。
不大一会儿,项梁再次走出屋子,将项羽叫到屋里。此时的屋子里,除了太守殷通、项梁叔侄,还有几名殷通的手下,他们持剑而立,站在殷通身旁。殷通见项羽进了屋子,便开始问他关于桓楚的话题。
最紧张的人,莫过于项梁。他一边观察室外的动静,一边观察殷通和他的几个手下,还要替项羽打圆场。
接下来就是项羽斩杀殷通的名场面,看《史记》如何描述: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没过多久,项梁就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羽拔剑奔向殷通,一刀剁下他的脑袋;然后把殷通的脑袋和印绶扔给项梁,项梁得到这两个物件,就能指挥会稽府的人了。
屋里的人亲眼目睹了太守之死后,当即表示臣服。而屋外的人并不知情,知道屋里有变化,纷纷杀了过来。项羽一点都不含糊,提刀杀出屋子,连续斩杀了近百人之后,才停了下来。此时,太守府的人都趴在地上,彻底臣服了项梁。
项梁和项羽谋杀殷通,得到了什么呢?
项羽乌江自刎之前,不是说,江东子弟八千人,无一人东还吗?这八千江东子弟,就是杀了殷通之后,以“印绶”为令,聚集起来的楚兵精锐。
不难想象,殷通那天本来是想杀死项梁,却被项梁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