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扬州御档解密:劝降南明重臣史可法信件
史可法死守扬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事件,然而,在已解密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中,鲜有提及史可法的,昨天,文史档案专家彭伟透露,顺治朝第一件至第五件《御档》,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其中涉及史可法和扬州,展现了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瞬间。
《御档》揭秘劝降史可法信件
弘光政权建立时,清廷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刚入关不久,他们直接面对的抵抗主要来自于李自成,且清廷兵力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也非易事。此时的弘光政权以南京为中心占据江淮大部,地域辽阔资源富饶,而且受战乱破坏较小。清廷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此时也不敢贸然行事。
彭伟介绍,从《御档》顺治元年七月《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中可看出,当时多尔衮对弘光政权的态度。此件奏折其实是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万春带给史可法的信件,意思是说:明朝不是我满清所灭,而是由李自成所灭,且清朝还将崇祯皇帝厚葬,自封正统。信中还用“至南州诸彦翩然来仪则尔公而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等语句来劝降史可法,把吴三桂的投降卖国列为典例;其中又说“新君不得书即位”来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故《御档》中称福王为伪福王),最后还说“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意愿与南明联合剿灭大顺。
弘光初期,史可法成内阁首辅
彭伟介绍,《御档》顺治元年七月《题为南中福王弘光政权情形等事(实录)》道“近闻南中已拥立福王,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内阁,封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德功、高杰等分据各镇。”通过这篇御档可知,弘光政权建立初期,位列南京百官之首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成为内阁首辅。南明军队由四位总兵统领,驻守四镇。朝廷还分别给四人封了爵位,这为形成日后武将拥兵自重,骄横跋扈进而挟制朝廷的局面埋下伏笔。
身居首辅的史可法当时预见到了这一点,在政权建立不久后,史可法便说“有四镇,不可无督师,应驻扬州,适中调遣”而自请督师扬州。四镇兵将在驻地为非作歹,不断地向朝廷索要军费,搜刮地方、荼毒百姓,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资源,而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
《御档》记载史可法拒降史实
1645年3月,清军在西北战场大败大顺军,多尔衮不失时机的部署主力南下,将清军分三路向弘光朝廷开进。其中,多铎部由陕西出潼关,经洛阳东进至商丘,然后向南直逼盱眙、泗洪、扬州,进攻南京,其主要对手是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明军。这三路军沿途如摧枯拉朽,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很多明军不战而降,而清军攻占这么多的地域只用了三个月时间。此时,督师史可法已奔赴扬州,清军已在扬州城外扎营,史可法即刻调遣援兵,却没有一支军队前来增援,实际上史可法所节制的四镇中的刘良佐、高杰等部已经不战而降了,更有甚者,这些叛军投降清廷之后于五月二十五日参加了攻取扬州的战役。
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统领的护城部队,兵力相当薄弱。期间,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允文,遭到严词拒绝,这在《御档》顺治二年五月《题为多铎率清军南下事》一文中有所记载。二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攻城,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被俘后誓死不降,被清军杀害,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清军占领扬州之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扬州军民死难无数。
英雄殉难消息令弘光朝廷恐慌
据《御档》顺治二年五月《题为多铎率清军南下事(实录)》记载“五月初五日,进至扬子江时,伪福王下镇海伯郑鸿逵以水师守瓜洲,曹总兵以水师守仪征汛地,初六日,我军陈北岸,相拒三日,初八日晚,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率舟师由运河潜至南岸,列于江之西,距瓜洲十五里,初九日,复令李率泰率舟师五鼓登岸,黎明渡江,官兵陆续引渡,令左翼舟师留泊北岸,敌至则以骄夹攻之,初十日,闻福王率马士英及诸太监潜遁,十五日,我军至南京。”
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弘光朝廷顿时陷入恐慌,守卫南京的江北屏障已然坍塌,朱由菘被俘之后,杭州的官员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并对清廷进行了微弱的抵抗,顺治二年六月,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七月朱常淓等投降,顺治三年五月,朱由菘、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清廷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