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为什么要杀关羽,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关羽北征始于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已取得汉中(东川)和上庸(湖北西北部),曹操大军退扎长安(陕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究竟是谁挑起的,诸说不一。参照有关文字,乃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长安后,宛城(河南南阳)守将侯音、卫开与关羽勾通,据城反叛,延及周边诸城,而在以北的豫西更甚,所谓是“梁(河南汝州)、郏(河南郏县)、陆浑(河南嵩县东北)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此间场景,如火如荼,由是引起关羽注视,即由荆州(湖北江陵)引军北上接应;但在关羽还未至襄樊时,曹仁已会同由长安来的庞德先遣部队攻复宛城,诛杀侯音等人。庞德即会同曹仁“遂南屯樊,讨关羽”。

  此时关羽行动日程可列为:

  建安二十四年(219),因曹仁等将南下荆州,七月,关羽军先发制人,北上,与曹仁军相持于襄阳、樊城。曹操由长安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八月,关羽围吕常于襄阳,围曹仁于樊城,擒于禁,覆其全军;本月,关羽游骑至郏。曹操命徐晃救曹仁。

  十月,曹操还洛阳,拟南征;徐晃破关羽。

  闰十月,吕蒙袭取江陵。

  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身死。

  对于“刘备、诸葛亮不发兵营救关羽,以致其兵败身死麦城”这一历史悬案,在学界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观点,也是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见解认为:一方面,当时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斩庞德,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败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须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当时上庸还有刘封和孟达的军马在,他们的不发兵营救关羽,也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救关羽是为了“借刀杀人”。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也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一方面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而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

  另一方面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

  “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