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都有着怎样的意境
第八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于1889年夏秋之间、当作者在他的维索卡乡间别墅时写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在这里,象《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村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第八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传统结构,但其中却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他将在所袭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换句话说,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虽以常见的奏鸣曲形式、三段体或回旋曲形式为基础,但在细节上却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离。先讲第一乐章。这里的引子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它分别在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前叠次出现,从而丰富了乐章所采用的奏鸣曲形式;这引子主题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质,又接近于庄严的圣咏,它的存在(还有最后乐章的引子)使原来象田园诗般的音乐兼备了英勇的戏剧性,因此有人据此时而把这部作品喻为“英雄”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乐章的主部主题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大提琴协奏曲
本作品作于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说,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第一乐章
快板、b小调、四四拍、采取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在写作上充满巧思,呈示部竖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由法国号优美的吹出。而发展部主要将第一主题予以变形发展,包括转调、变换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现部则以第二主题为出发,一直到最后管弦总奏才在现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不
太慢的慢板、G大调、三四拍、三段体。此乐章音乐充满波西米亚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乡愁之歌。第一段的主题由木管伴奏下,竖笛之后是大提琴奏出。中段的主题来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独自一人》,而当三支法国号吹出优美和弦时,音乐进入第三段。此乐章充分发挥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b小调、二四拍、回旋曲式。此乐章充满黑人灵歌旋律与波西米亚舞蹈节奏,因此音乐欢愉快速相当考验乐团整体表现,因为不仅主奏者吃重连乐团的速度感与气势都要够。无论第一主题或是第二主题都相当具有乡土性,诠释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为贴切。
歌剧《水仙女》
三幕歌剧《水仙女》,是捷克作曲家安东·德沃夏克根据剧作家亚罗斯拉夫·克瓦皮尔创作的脚本作曲的一部抒情童话歌剧。德沃夏克共创作了10部歌剧,《水仙女》是他创作的最出名的一部歌剧。该剧于1901年3月31日首演于布拉格民族剧院,那时,他正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演出极其成功。
剧情简介:水仙女是一个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从前,在大森林里的一个湖中,住着一位仙女,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了变成人到人间去和王子相会,她只好去求助女妖。女妖对她说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须变成哑巴,同时,一旦她失去王子的爱,就必须永远生活在湖的最深处,而且王子也将遭到不幸。水仙女来到人间,也的确与王子相爱了,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王子却爱上了作为来宾的邻国的一位公主。水仙女痛苦万分,只好遵守诺言,回到湖水深处。不久,王子后悔了,他来到湖边呼唤水仙女,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