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轻武的,他们为什么都打不过女真
宋朝明朝为什么不是女真的对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宋朝明朝都是重文轻武,跟品级没关系,主要是看职务,县指挥史遇上县令,一品总兵遇上兵部尚书兼直属的总督督师这种二品官,肯定还是要低头的,但并不是他地位比你高,只是因为他是你的顶头上司而已,代表朝廷的权威,所以武将是向朝廷低头,明朝并没有规定职务不相关的文官武官地位有何区别。这下可以理解为什么袁崇焕要用尚方宝剑擅杀毛文龙了。先不考虑毛文龙该不该杀,从袁崇焕的角度出发,如果想要控制东江镇,正常走制度他可能根本动不了毛文龙,而且毛文龙和他地位相若,打蛇不死反咬起来,他恐怕要比雍泰更糟。理智的解决办法是另外找机会或者和毛文龙妥协合作,不理智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走制度程序杀他了。武将地位低于文臣总体来说是一种公开的潜规则,袁崇焕就是利用潜规则来杀人,理论上即使他有尚方剑也没有权力去杀一个总兵官,最后遭到反噬。
唐末五代募兵体制和军队选拔制度下,选出来的军官对后勤基本没概念,五代时就已经有“长枪大剑”和“毛锥子(毛笔)”之争,当时武人势大,负责后勤的文官只能屈居于武人之下,甚至直到太宗时,李继隆征讨灵州无功还可以拿转运使出气。随着真、仁两朝文官政治的发展,文、武地位此消彼长,最终文官掌握了军事行动的主导权。五代时期为了防止逃兵,每个藩镇都会在手背或者脸上刺上部队番号,这个习惯延续到宋朝,宋朝的禁军也有在脸上刺字的,但是巧了,古代有种刑罚就是黥面,也是在脸上刺字,老百姓分不清啊,所以把所有刺字的都当成罪犯了。
辽国全程战斗力不强,五代军阀包括宋朝高丽西夏都有大败辽人的记录,女真能几千人起兵迅速壮大灭辽,不是女真太逆天,只是辽国本身就那么回事,金国起家时候战斗力很强。可与蒙古并列,但后劲不足,一稳定下来就一般了,但比辽国还是稍强的。蒙古是这几个里面最强也是最稳定的,一直到清末都有战斗力。满清跟金国一样,八旗初期很强,但就那一下,过去之后马上就又比不过蒙古了,满清要是没有联姻蒙古的国策,像金国那样对蒙古的话,管你什么康雍乾,外患照样压力山大。可见元明清的蒙古,肯定是比辽金强的。朝鲜也可佐证,元明清都降服了朝鲜,辽金对高丽,说白了就是实力不够,灭不了人家。而1125年立国十年的完颜女真,显然也没有明末满蒙一体立国数十年的后金、清强大。至于蒙古战斗力有多强,也没感受到,毕竟后头有个明朝,终明一世,蒙古人最终也没有实现恢复大元的野望。
北宋的将门和战争的长期性有很大关系。北宋早期和契丹作战,因而京城河北之将士颇多立功,等到中期,西夏事起,朝廷调拨很多将领入陕西作战,所以可以看到,仁宗西北三战三败时,战死无数将领,而究其籍贯,多为京畿河北之人。而因西北三战三败,西北籍的将领也死伤无数,其家子侄又更投身军旅,所以中期以后,将领显名者,就多西人了。大明的将门其实还行,主要是勋贵二代烂泥扶不上墙。
资格上讲,将门的形成和战争的长期性有关系。但是和北宋那种有意识培养将门不一样,大明的将门形成带有自发性。其实明朝从府县的童生起就对这些将来要走向仕途的候选人做军事训练了。例如乡试可加试射箭,成绩优异的单独造册,即便文采差一点也可以录取。县学每天上午读经史外,下午还得练习刀枪棍棒,这是个人武艺方面的。科举实际也非常重视军事方面,如策问,很多策问的题目就是在考军事谋略。这就是明代文官带兵的基础教育传统。所以明朝才有很多文武双全的官员,并不只是一个兵备道制度。所谓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那是清朝带来的印象罢了,明朝的秀才会武功。
掌握话语权地位更高放哪里都一样,宋明两朝控制朝廷运转、拥有意识形态解释权的是文臣,严格来说勋戚集团实际地位都没文臣集团高,只是理论地位高而已。另外,也别把卫所军户当农民,农民十五税一,军户产出一半多都得上缴,理论上大明军户制下军户们是既承担兵役义务又承担军费开支,朝廷是不花一文钱养兵的。此外,由于军户制下军官世职是家族世袭的,并且在编成上是“兵农一体”的,战时指挥你的军官,平时农事时也是你的上级,这就造成军户极易沦为军官的免费农奴劳动力,军官可以肆意压榨盘剥军户,军户生存状态要比普通农户凄惨的多。
宋和明两个是不同的制度问题,一个是在总体上不放弃募兵制,但纠偏过度而形成守内虚外的国策;另一个是自耕农经济完蛋了几百年之后还妄想搞一种类似府兵的制度,实际上哪来那么多“良家子”从军,唐朝以后当兵的要么是农民兵、要么就是“贼配军”。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战争时期或者战争刚结束时期,此时此时武官掌握话语权——很多文职都是武官担任的,到了和平年代,自然文臣掌握话语权。如果国家一直有战争,武官的实际地位一定不会低。历代莫不如此,只有一个被藩镇割据搞怕了加上自己得位不正的宋朝例外。北宋的将门子弟主要还是在州一级,路一级的都不多,北宋陕西的路也就跟九边的镇差不多大,明朝军二代担任总兵参将还是够格的,这样比起来差别也不大。倒是南宋,中枢和战区的重臣里面恩荫、武职和军事幕僚出身的比重不小,不像北宋那么首重进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