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不如凡人官大,上天叫弼马温下地叫御马监
“弼马温”三个字无疑是孙悟空心中永远的痛,但凡有妖怪以此称呼他,孙悟空就会立刻出离愤怒。第十七回,孙悟空大战黑风精时:
那怪闻言笑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行者最恼的是人叫他弼马温,听见这一声,心中大怒,骂道:“你这贼怪!偷了袈裟不还,倒伤老爷!不要走!看棍!”
孙悟空为什么这样愤怒呢?因为弼马温是村干部一类的官职,不入流。
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刚被招安时,根本不知道所封官职的大小,后来才发现真相:
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
▶《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玉帝招安美猴王,传旨官封御马监正堂管事“弼马温”。
这让心比天高的孙大圣如何不恼怒?不怪乎得知真相后,孙悟空便一棒子反出天庭。
玉帝为什么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通常都归因于他的昏庸无能,没有识人之明。这当然没错,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真实存在的御马监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工作部门是御马监。
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西游记第四回)
御马监在是真实存在的,为明朝十二监之一。明代内廷十二监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司礼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曾经担任司礼监一把手。司礼监是内廷十二监的第一衙门。御马监虽然比不上司礼监,但也仅次于它。
司礼监的权力之大主要因为它代能皇帝审批阁票,实际上可以称做“内相”。而御马监的权力则主要在于它掌控着禁军,是宦官参与军事的基本方式。如弘治、正德年间的御马监太监宁瑾曾说:
“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以防奸御侮也。”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此外,明代的特务机构有东厂和西厂之分。东厂一般由由司礼监提督负责,而西厂通常由御马监提督负责。而且御马监的主管官吏掌印、监督、提督太监等,都是正四品的中层以上官员。
可见,明代的御马监,远不是西游记中“不入流”的衙门。
不过,御马监下属有多处牧场,每处牧场的负责人叫牧监监正,其主要工作便是牧马,干的是最基础的工作,官职也不大,而且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后还被撤了。
所以,吴承恩可能知道牧监监正,但对御马监整体情况则不甚了了,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御马监是个没权力的低级衙门,没油水可捞。因为没油水,所以才有空缺,“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
正因此,才让孙悟空有了机会进入天庭体制内。
▶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值得重视的。掌腾骧四卫营马匹及象房等事。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御马监,康熙即位后裁撤。
悟空养马有一套
孙悟空养马、驯马确实有一套。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刚刚入职,表现积极:
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倒养得肉膘肥满。
西游记第十回,孙悟空刚出五指山时,遇到唐僧所骑的凡马:
那马见了他,腰软蹄矬,战兢兢的立站不住。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相比猪八戒,孙悟空更善于驯马:
猪八戒卖弄精神,教沙和尚挑着担子,他双手举钯,上前赶马。那马更不惧他,凭那呆子嗒笞笞的赶,只是缓行不紧……行者闻言道:“既如此,等我教他快走。”把金箍棒幌一幌,喝了一声,那马溜了缰,如飞似箭,顺平路往前去了。
为什么孙悟空善养马?吴承恩在书里说,因为他曾经是御马监老大:
“你说马不怕八戒,只怕行者何也?行者五百年前曾受玉帝封在大罗天御马监养马,官名弼马温,故此传留至今,是马皆惧猴子。”这当然是小说的写法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玉皇大帝之所以将孙悟空安排到御马监工作,是因为作者吴承恩这样写的。而吴承恩这样安排并非随意为之,其中有着深厚的民俗学因素。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弼马温与避马瘟
孙悟空的官职是弼马温,历史上当然并没有这样的官名,它其实是“避马瘟”的谐音。
古人认为,猴子能给马避瘟疫。南北朝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术》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这种习俗来源甚早。
最早的证据来自东汉的考古发掘。四川省成都市郊曾家包东汉墓出土一块《机织、酿酒、马厩、兰绮图》画像石,上面刻着一匹骏马,一旁的柱子上则系着一只猴子。无独有偶,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一号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也有相似的图像。
随后,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首次用文字记载了猴子医治马病的故事:
赵固日常所骑的马突然死掉了,他非常悲痛,所以向郭璞求救。郭璞告诉他:你可以让几十个人拿着竹竿,向东走三十里路,看到山林陵树后,便用竹竿乱打一气。这时会出现一种怪物,捉住后就赶快回来。
赵固依计行事,果然得到一种类猿的怪物物,并将之捉了回来。这怪物见到已经死去的马后,立刻跳到死马的头部,对着死马的鼻子又是吸气又是吹气。不一会,马便站了起来,高声嘶吼,精神抖擞,饮食也如常。只是那怪物却不见了。
这只似猿的怪物,应该就是猴子。而故事中,猴子能将死马治活是对其能力的神化。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不是刻意创造的小说,而是他所搜集整理的奇闻异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不是刻意创造的小说,而是他所搜集整理的奇闻异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到了宋代,养马蓄猴已经是普遍流行的常识了。宋代诗歌中就有不少反映这一情况的。
梅尧臣《和杨高品马厩猢狲》
:“尝闻养骐骥,辟恶系猕猴。供奉新教艺,将军旧病偷。”陈师道《猴马》:“沐猴自戏马自惊,圉人未解猴马情。猴其天资马何罪,意欲防患犹伤生。异类相宜亦相失,同类相伤非所及。”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记录古代民俗、神怪故事的合集,里面关于养马用猴的记载就有三条之多。
《蜀猕猴皮》篇说:“予仲子前岁自夷陵得一猴,高二尺,形状狞可憎,携归马厩。”
《孙犬》篇说:“寺畜一猴甚驯,名之曰‘孙犬’。尝以遗总管夏侯恪,置诸马厩。”《孟广威猕猴》篇说:“孟生陕人,好养马,常畜猕猴于外厩,俗云与马性相宜。”
到了明代,皇家的马厩里养猴也已成常态。
明孝宗曾经颁布诏书要勤俭持家,缩减政府财政支出。其中一项便是要求御马监,给猴子的食物要减少一半。从中我们可以反推,当时御马监里的猴子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因而他们的食物成了一笔很大的开支。
最后的小结
因为古人有猴能避马瘟的认知,所以养马必定放猴,东汉已有之,到了明代更已成常识。吴承恩于是根据孙悟空的猴子身份,量身安排了这一御马监的养马工作,并利用谐音创造了“弼马温”这一搞笑官职。大抵如此。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