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权初建立民族文化顺利融合,为何还是没能统一天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北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硅在前秦四分五裂之际称王并建立了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史称北魏。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局面,不仅实现了民簇的融合,更是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但身处氏族部落向奴隶社会急速转型时代的北魏,最终没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未能清楚地认识到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未能未雨绸缪的进行经济体制上的改革。
北魏建国后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以物换物”的市场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百姓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虽然北魏的建立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割据的局面,但由于当时北方地区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一系列战乱,使得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滞后。
北魏建立之初,恢复经济发展迫在眉睫。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建设,北魏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根据《魏书》中的相关记载:
“正光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当时北魏的人口数量激增,相较于建国初期人口凋敝的状况有了很好的改善,一些小的地区人口数就高达几十万,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北魏对于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孝文帝为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进而推行了均田制,同时要求地方官员加以监督。这一项制度的实施使得北魏当时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当然,北魏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通过施行的相关政策中得以看出,也可以从相关史籍中得以展现。如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一书,不仅总结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耕作技巧,更是详细记载了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北魏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不断降低,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建国初期,北魏每匹绢布高达1000钱,到了孝文帝时期每匹绢布还不到300钱。同时,北魏的盐业、酿酒业以及冶铁业等产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根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洛阳、邺城等地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是以海内之貨,咸萃其庭”。
但北魏的金融体系建设却与农业的发荣发展大相径庭。北魏建国初期一直都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落后的金融体系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其实,当时是有一部分前朝所遗留下来的钱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不过,市场上更为流行的买卖方式是“以物换物”,如以帛、丝、桑等实物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
当时的人们为了方便交换,甚至将用于交换的纺织品给予了一定的标准,他们将长40尺、宽2尺2寸大小的纺织品规定为1匹。当然,在市场上人们除了用纺织品来进行等价交换,还有常见的粮食、牲畜等都被充当着一般等价物。
所以说,这一时期北魏的社会经济看似在逐渐恢复和发展,但其真正展现出来的是货币制度的倒退。
北魏没有推行自己的钱币,在市场上用“以物换物”进行等价交换的行为,不仅使得交易不易分割和换算,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人们即使规定了纺织品的大小尺幅,但市场上仍经常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那些投机取巧之人用一些根本不能用来制作衣物的糙布去进行商品交换,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浪费了大量的市场资源。
北魏政权的建立处于一种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使得统治者无暇顾及金融建设,而“恶钱”在市场上的盛行又致使全国未能有统一流通的货币
从古至今,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北魏不重视金融建设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导致的,北魏政权的建立正处于由氏族部落向奴隶社会转型的阶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统治者所要关注的各项改革任务涉及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如统一语言、迁都南下、统一度量衡等等。在这些繁多的改革任务下,统治者根本无暇顾及个别领域,金融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直到金融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北魏朝廷才将改革重心转向金融领域。公元495年,孝文帝主张铸造五铢钱用于市场流通。
根据《魏书》一书中的相关记载:
“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
虽说开始发布属于自己的货币是一个好的开端,但由于当时用于铸造钱币的钢是一种稀有材料,政府并没有能力进行大量钱币的铸造。
考虑到这种原因,孝文帝当即昭告天下,如果民间有能力铸造五铢钱,上报朝廷后方可进行铸造。
虽然允许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缓解了国家铸造钱币的成本,但是这种行为很难保证市场上流通钱币的质量,继而扰乱了市场秩序。再加上当时五铢钱有很强的购买力,人们在看到唾手可得的利益后,使得民间私自铸币的行为弥漫开来。
同时,基于人们追逐利益的本性,大量粗制滥造的钱币流入市场。久而久之,人们自然发现了这些“恶钱”与官方发行钱币的区别。这样的钱币也就会被商家和消费者所拒绝,长此以往,市场上又重新出现“以物换物”的现象。
到了永平年间,为了缓解市场上以物换物的行为,北魏又开始铸造五铢钱,史称“永平五铢”。相较于之前钱币的铸造,这时北魏钱币的铸造能力有所提升,政府极大的保证了“永平五铢”的质量和规格。同时,政府还禁止了民间私铸钱币的行为。当然,当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来打击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
但是,这一系列的措施仍未能起到作用,人们甘愿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使得“盗铸”的行为屡见不鲜。可见,当时的钱币仍未逃脱之前“恶钱”的命运。即使到了永安年间,有了新的钱币用于市场流通,同样因为民间私铸的现象未能成为全国统一的钱币。
北魏统治者没有认识到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使得北魏的发展屡屡受金融建设的桎梏,最终致使北魏王朝覆灭
北魏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初期的经济政治状况也有所缓和,但之后的发展却屡屡受到金融建设的桎梏。
在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下,北魏先后发行的3种“五铢钱”均未能建立起足够的信誉,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不难发现,这些“五铢钱”未能成为通行全国的统一钱币,主要是陷入了“新币发行”到“私铸、盗铸钱币”再到“‘恶钱’流入市场”直至“新币崩溃”的无限循环之中。周而复始,严重损坏了北魏的市场秩序以及经济体系,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以及关隗起义等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这些起义致使北魏政权一步步地分崩离析。
“私铸”、“盗铸”的行为并不是北魏所特有的现象,早在西汉就有过私铸钱币的行为发生,为何北魏无法杜绝此类现象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北魏统治者没有正确认识到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没能未雨绸缪地进行货币政策方面的规划所导致的。
汉文帝统治时期也有一段时间曾允许民间铸造钱币,与北魏不同的是,当时施行的是一种“官民合铸”的方式。
在当时,西汉朝廷会分派官员对钱币的铸造进行监督,同时还呼吁百姓一起监督、揭发,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市场上流通钱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西汉施行这种“官民合铸”的方式只是为了缓解政府一次性铸造大量钱币的压力,待到西汉恢复了铸币能力,政府立即取消了私铸钱币的合法化。
相比较而言,北魏则是过于依赖民间私铸钱币的能力,再加上统治者没能对此进行有力的监管,进而形成“恶钱”盛行的局面。
再从北魏之后对于私铸钱币的打击力度上看,北魏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奖惩政策,但是还是使得“恶钱”流入市场。可见,当时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当然,如果说统治者未能正确认识到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是致使北魏王朝覆灭的外在原因,那么其内在原因与其说是商人与百姓私铸钱币所为,不如说是官豪势力相互勾结所导致。毕竟“恶钱”的盛行与负责铸钱的官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也是脱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