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人口会从7000万突然间就增到4亿呢
还不知道: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增到4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古至今,咱们中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现如今的中国人口已经将近14亿,牢牢坐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宝座。而衡量一个大国的标准之一就是人口,地大人少则社会不能正常运转,特别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人力始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从商朝开始,统治者们就已经知道要记录人口,此后的历朝历代也尤为重视这一点。
然而古代因为技术有限,那些被登记造册的人口记录,通常都是缴税纳税者,还有很多人没有被记录在册,不少人都避税,再加上古代常年战乱,人们颠沛流离,因此古代正史中记载的人口数量都不是很准确,各个朝代人口差异也相对较大。而在这些朝代中,人口通常都很少过亿,明朝万历年间,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大约有1到2亿,然而到了清朝,人口却达到了最多。
据记载,清朝顺治年间的人口,大约是7000万,然而仅一百多年以后,到了道光年间,人口却猛增至4个亿左右,这个数量几乎占据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这一百多年内,西方国家已经逐步走向工业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处于近代社会,而清朝却仍旧处于传统的农耕社会,那么有人不禁要问,为何清朝统治下的人口,从7000万猛增至4亿?主要原因有4点。
第一点:引进了高产的农作物以及种植技术
在明清之前的朝代,粮食一般都是以稻、麦、粟米、豆、等五谷杂粮为主,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日常营养需要,但是抗灾能力不行,产量自然也就跟不上,只靠这些当然是满足不了庞大的人口基础的。
然而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积极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明朝对于海外的一些洋玩意儿还是挺开明的,有用的东西都给引进国内,像地瓜、土豆、玉米、花生等高产农作物都传入我国,这些粮食不仅好种植,而且产量高,适应力强。在有些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都可以种植这些粮食,因而土地的利用率也随之提升,粮食产量自然也就上来了。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继承了明朝很多制度,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也被清朝好好利用,不仅如此,清朝还对这些高产量粮食的种植技术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量,产量一高,粮食就多了,人口自然也就上来了。
第二点:制度的改革,废除人丁税,实现人地分离
早在以前多年前,古代的统治者们就实行土地税和人丁税,土地税就是按照土地面积大小来收取,人丁税就是按照人口数量来收取,这样的制度就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主的地很多,但是人少纳税就少,贫苦百姓人多,但是地少,纳税也就多了。所以很多地主都会想方设法虚报,老百姓也隐瞒真实人口数量。
为了改变这个现象,清朝康熙皇帝下令,自康熙五十一年后出生的人,不需要再交人丁税了。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积极实行摊丁入亩的制度,再加上其他一系列宽松政策,人口和土地实现了分离,土地主们无法虚报,该交多少就交多少,老百姓们也不再害怕人丁数,积极生孩子,人口数量自然也就增长了。
第三点:清朝时期人口迁徙频繁,活动范围变广
虽然清朝的疆域并不算是历代以来最大的,但是控制力却是最强的,而清朝时期人口大规模迁徙,像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等等,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广,有效的耕地面积自然也就增加,人口数量也就上来了。
第四点:清朝医疗水平逐渐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
尽管在清朝以前也有很多医疗经验,但是所有的医疗经验到了清朝时期,都已经趋于成熟,经验也更加丰富。举个例子,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但是并未得到广泛流传,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曾染上天花,脸上留下了麻子,豫亲王多铎也因为染上天花而死,因此朝廷积极推广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此举令民间因天花而死的人降低不少。
明朝的《本草纲目》,清朝在其用药制药的基础上,也改善了不少,那些因为药量用错,药剂用错而致死的人也降低不少。虽然清朝的医疗技术跟水平依旧停留在古代社会,跟逐渐进入近代社会的西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清朝的医疗技术在降低死亡率上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尽管晚清时期风雨飘摇,战乱天灾不断,但是人口基数还是维持在了较高的水平,可以说清朝不但奠定了现在的疆域版图,也为中国后来成为人口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的是,即便拥有如此多的的人口,清朝还是逐步走向没落,最终被西方列强欺凌,真是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