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皇族内阁:全国十三个席位,满人占九个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而其中满人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在当时,皇族内阁令全国舆论大哗。

  宣统二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开设议院等要求,而且奉天的代表要求明年就召开国会,并认为军机大臣责任不明,要求设立责任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等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善耆、载泽、荫昌、载洵、绍昌、溥伦、寿耆诸人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个席位中,满人占据九席,而满人皇族又占据其中七席。这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进步与平等。

  从进步意义上讲,清廷裁撤旧内阁和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新发布的内阁官制章程中,对新内阁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国务大臣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应该说,这种构架在推进中国专制政治结构的转型还是具有一定作用。

  但是,载沣任用满族的祸端也在这次内阁名单上彻底暴露。当时的内阁名单如下:总理大臣奕劻(满族皇室),协理大臣那桐(满),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满族皇室),度支大臣载泽(满族皇室),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满族皇室),司法大臣绍昌(满族皇室),农工商大臣溥伦(满族皇室),理藩大臣寿耆(满族皇室),仅有协理大臣,外务大臣,学务大臣,邮传大臣等职由其他人担任。

  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举国都为之哗然。虽然这些皇族阁员大都是响当当的政治改革派,并非全是顽固保守、庸碌无能之辈,比如,总理大臣奕劻虽是个贪官,却是公认的改革者,公开主张三权分立;载泽、溥伦、善耆、绍昌是最热心的宪政实践者,也是满族权贵当中最有学识的成员,政治倾向相当开明,但是,与畸形的内阁人事搭配相比,阁员们身上的优点已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

  人们普遍认为,满清仍将国家权力视为一家一姓之私产,他们不仅不信任其他民族,甚至也不信任无血缘关系的满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亲贵。他们死也不会放权,其公然蔑视皇室不入阁这一源于英-国宪制的惯例,等于坐实了革命派对它的严厉指控:满清王朝分明就是骑在全国人民头上的“鞑虏”,是一个彻底的的异族压迫政权,只有去除此压迫,中国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