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行刑时,为什么围观民众恨不得唾其面食其肉?
究其原因,跟清朝的政策有关系,清朝统治者从入关那天起,就在考虑怎么才能让大清延续亿万年,开始他们选择的是杀、镇压,对那些不听话的毫不留情,用高压政策和恐怖屠杀来震慑民间。
但后来发现这不是有效方法,于是统治者们转向另一个方向——控制他们的思想。
清廷一方面继续加压恐吓,大兴文字狱,凡是影射大清不好的文化产物一律封禁销毁,乾隆年间的修书,烧的比修的还多几倍,同时那些影射作品的作者,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过一个。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文化宣传,将经清廷修过的书、改过的戏往下宣扬,而这些东西,自然是不可能反对清朝的,相反还是大大的美化。
这样一来,不论是在士人还是在底层群众眼中,清朝的形象是那么地光辉,皇帝是那么地神圣,谁敢反对皇帝,那就是对他们的最大迫害。
大量、长久的愚民政策,最终培养出了大量鲁迅先生笔下所谓的精神麻木之徒,他们冷眼旁观,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没有所谓民族和国家安危的意识;他们只知道恪守祖上留下来的规矩,要服从朝廷,要留辫子,不留就是反对朝廷,要杀头的。
几代人的意识中被深深刻下了清朝统治者想要刻下的字迹,最终造就了一群只管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群众,他们不会去管未来,只等听着朝廷的吩咐,国难当头而不自知。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维新派成为失败者,而话语权往往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胜利的清廷对变法大肆抹黑,将戊戌六君子渲染成了十恶不赦的逆贼,意图颠覆国家政权,陷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顺民们看到逆贼被擒赴死,怎能不感到畅快?怎能不对这些逆贼加以唾骂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愤恨?不然,如何表现自己的忠君之心,怎么表现自己对大清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