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明朝一个科场舞弊案,朱元璋大开杀戒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这场科场舞弊案被称为“南北榜案”,它发生于明初洪武年间,是中国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案件当中,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先是被定徇私舞弊罪,后又与谋反案牵连到一起,受到此案牵连者不计其数。
可是,这起案件最离奇的地方,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三吾、白信蹈等主考官和被录取的士子们涉嫌徇私舞弊,朱元璋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偏偏还是掀起大案,将刘三吾、白信蹈和许多录取的士子定罪,并处以残酷处罚。
很显然,这是一起冤案,一起针对刘三吾等人和南方士子的冤案。那么,朱元璋为何要缔造这桩冤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南北榜案发生时的背景里寻找。南北榜案发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丁丑科殿试,当时主持殿试的,是以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王府纪善白信蹈。这两位主考官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其中刘三吾更是一手制订了科举规章制度。
朱元璋任命刘三吾和白信蹈主持这次殿试,可见他的重视。可是,殿试的结果却令朱元璋和所有人大跌眼镜。发榜以后,被录取的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人未取。榜单一出,北方士子哗然,他们纷纷指责刘三吾等人是南方人,偏倚南方士子,南方考生涉嫌徇私舞弊。朝中的北方籍官员也上书朱元璋,要求他彻查。
其实,连朱元璋本人看到结果也很惊讶,毕竟北方士子一人未录,这在整个科举考试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看到北方士子联名上书,北方籍官员群情激奋,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处理结果关系到明朝政治的稳定。朱元璋立刻下令彻查,并以质疑刘三吾等人的侍读张信为首,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对落第试卷进行审阅,增录北方人入仕。
可是,调查和补录的结果却再次令人震惊。经过调查小组数日的复核,优中选优呈上来的试卷,竟然依旧文笔不佳,有的甚至还犯禁忌之语;反观之前录取的五十一位南方士子的试卷,皆是凭才学录取,没有任何问题。这意味着刘三吾等人的选拔没有偏倚南方士子的情况,北方士子无一人录取,真的只是因为他们成绩太差。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北方士子却不接受,毕竟这相当于否定了他们全部人。一时间,北方文林群情激奋,对刘三吾、张信等人口诛笔伐,有的北方籍官员甚至放言要辞官归家,不再入仕。南北文林对立对于朱元璋来说无伤大雅,但是北方士子对朝廷不满,却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要知道洪武年间北元依旧存在,元朝统治的影响还存在,明朝建立初期,许多文人都拒绝出入仕。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元末时期,中原饱受战争摧残,以致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河北诸处,兵后田荒,居民鲜少。”(《明史》)连年的战争导致北方经济文化大倒退,到洪武年间,北方的元气依旧没有恢复过来。所以,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竞争中,往往都是南方士子获胜,而“往年北士无入格者”,又导致北方士子们“怠惰成风”。
在北元时,北方汉人们入仕的机会反而还大一些。这种情况导致北方士子们“多有不欲仕者”“以不忘故国也”(《廿二史记》)
于明洪武三十年的丁丑科殿试尽取南方士子,确实只是一次偶然。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其实心知肚明,毕竟刘三吾的品德是有目共睹的。主持这次殿试时,刘三吾已经是
85
岁高龄,他“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奇”。而且,刘三吾还是一位“直肠子”,史学家谈迁就评价他“论者又谓三吾文章不如宋濂,而浑厚过之,先见不如刘基,而质直过之,勇退不如詹同,而事功过之……信哉。”(《国榷》)
这样一位性格刚直的老人,应当是不会徇私舞弊的,而张信等人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刘三吾如果真的世故圆滑,他大可不必非要按照才学录取,随便录取几位北方士子,就可相安无事了。可刘三吾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在这位坦坦翁看来,科举就得凭试卷说话。
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有比原则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政局的稳定。南北榜案爆发以后,北方士人们“口语籍籍”,“咸蜚语噪之”,放出谣言“三吾南人,私其乡,”“或言信等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朱元璋对此忧心忡忡,“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凤洲杂编》)
所以,事发以后,朱元璋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将他们下狱,以平息北方士人们的怒火。随后,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人,而他们全部都是北方人。
至于刘三吾等人最终的下场,可谓十分凄惨。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被发配到西北,张信被凌迟处死,只有复核试卷时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的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至此,这起案件才终于落幕。不过,南北榜案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此案以后,明代开始分地取士,创设了南北卷,它对于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