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挟天子令诸侯,为何夺得天下的是曹操而非董卓?
东汉末年,董卓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从政治角度看,他是一个百分百的权臣,皇帝也是他的傀儡。从军事角度看,他手中掌控着国家主要的武装力量,没有其他的武装势力可以和他抗衡。
然而,有着这么好开局的董卓,最终却没有得到天下。与之相比,另一个挟天子的曹操,则顺顺利利地把担子传给了儿子,并成为新王朝的奠基人。
这是为什么呢?
1、董卓之败
董卓的失败,通常被归结于个人因素,具体来说,有两大原因:
第一,政治幼稚,擅自废立天子。汉灵帝去世后,刘辩登基为帝。不久,董卓入京,为了树立自身权威,他将刘辩废黜,另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
帝制时代,这样的行为与谋反没什么差别,自然而然地,董卓成了众矢之的,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与之相比,曹操就老辣的多了。他懂得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皇帝的权威,终其一生大举拱卫汉室的旗帜。尽管到了晚年,他已经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也最终没有迈出自立的那一步。
从这一对比不难看出,董卓在政治上缺乏谋略。
第二,为人残暴嗜杀,不得民心。
董卓控制中央政府后,实行一系列白色恐怖政策。他先是令人将何苗的尸体挖出,二次肢解后丢弃在路旁。其后又杀死何苗的母亲舞阳君,同样将尸体丢弃在外,并严令禁止他人收尸。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他的佩剑,董卓更是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经过这一系列行为,京师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董卓不仅放任士兵劫掠京师,还令军队开到阳城,趁着当地人举办活动的时机,大肆杀害平民百姓,掳掠妇女财物,然后伪装成讨贼大捷以壮军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董卓视百姓如牛羊的这些做法,与蛮人没有丝毫区别,自然激起了人们的反抗。
的确,上述两大原因是董卓垮台的一个方面,然而,它们并非最核心的因素。
2、表面因素
为什么这么讲?
其一,废立天子一事,干过的人很多,其中成功的不少。典型的是霍光。虽然后人对霍光有许多溢美之词,甚至把他与孔子的偶像周公相提并论,同时肆意丑化昌邑王刘贺。
但就事论事,霍光废昌邑王刘贺一事,无疑属于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是为私利而非为公。而我们知道,霍光的结局走的是大团圆的节奏。
其二,历史上,残暴的统治者很多,不能说占大多数,但起码会比所谓的明君数量多。如果仅论杀人数量,董卓恐怕根本排不上名号。
以斯大林为例,他主政苏联期间,实行的是极权统治,在国内搞了多次的大屠杀。最严重的要数1930s。
从1935年到1938年,三年期间一共有120多万的人员被逮捕,其中超过60万人被枪杀。后人因而称这段时间为大恐怖时期。但纵然杀人无数,斯大林的统治却非常稳固。
因此,无论是废立皇帝,还是统治残暴,由历史长河来看,董卓都不是个案,与他类似而成功统治的暴君,为数并不少。所以,董卓的失败恐怕另有缘故。
3、三大原因
董卓到底怎么失败的呢?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缺乏号召力
曹操生前木有篡汉自立,但他先后封魏公、魏王,并使用天子专有的天子旌旗、旒数十二的冕冠等,这些事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代汉的前奏。他篡汉自立的野心比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时虽然有人反抗,但基本没有对曹操造成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年以来,曹操先后败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韩遂、张鲁等等,通过这些军事行为,曹操一步步树立了自己的政治权威,很多人是心服口服的。因此,反抗的只是少数。
对比之下,董卓的挟天子,更多地是取巧、运气,他是趁着何进被杀的混乱局面而一举控制朝廷的。
论个人素养,董卓来自西凉,在当时的精英阶层看来,纯粹粗鄙的野人。再者他又非当世名将,黄巾起义中更是被农民军打的落花流水,以至于被免官。
由是,他一无社会名望,二无军事威信,自然缺乏号召力,众人的不服当然是明摆的事。既然不服,那自然会有一票野心家出来搞事情。
第二,朝廷权威的丧失
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都听过,狐狸虽然不够凶猛,但借着老虎的威名,也能让人俯首称臣。这就是为什么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虽然一无是处,但可以为所欲为的缘故。
假如东汉皇室权威仍在,董卓很可能就会高枕无忧。可惜到了东汉末年,皇室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关于这一点,证据很多。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汉灵帝时期,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曾经密谋废除皇帝。他们计划趁灵帝回河间封地视察的时候,将他劫持。但灵帝后来没有成行,废帝行为只得作罢。
皇甫嵩是汉末第一名将,他领军平定了黄巾起义,因此天下闻名。就在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便有凉州名士阎忠试图说服皇甫嵩起兵造反,只是皇甫嵩没有答应。
大将军何进被杀时,袁绍、袁术等人不仅带兵闯入皇宫,将宦官斩杀一空,而且还放火烧了宫门。这样胆大包天的行为,纵然有一时激愤,但明显透露出袁绍等世家豪族子弟对皇家尊严的弃之不顾。
从以上种种行为不难看出,当时的东汉政府早已丧失威信,受到了精英阶层的抛弃。于是,董卓很难做到狐假虎威,他的统治进一步缺乏牢固的根基。
第三,地方势力的崛起
历史上有很多案例,统治者非常残暴,但其统治却很稳固。比如朝鲜政府,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府,都是典型案例。
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都是高度集权的国家,政府对百姓的掌控力度之严密异乎寻常,这就导致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地方势力没有生存空间。由此,百姓即便再艰难,也因为无力对抗庞大的中央政府而沉默。
但东汉末年并非如此。彼时,以世家豪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已经崛起为帝国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中央势力却不断地被削弱。袁绍的经历是个典型。
董卓在废立皇帝时,试图拉拢袁绍一起行事,但却被对方所拒绝。随后,袁绍偷偷地逃离了京师洛阳。愤怒至极的董卓一度下令悬赏抓获袁绍,但周毖等人却纷纷劝阻,理由是:
“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认为说的有理,于是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来,袁绍凭借着家世的号召力,不费吹灰之力地便夺走了韩馥的冀州,率先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从袁绍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世家豪族势力非常庞大,正是这股力量成为反抗董卓的主要来源。
总体来说,董卓看似占尽先机,其实早已是危机重重。因为缺乏号召力,他难以赢得士大夫在内的统治阶层的认可。虽然挟了天子,可是当时的东汉政府已经斯文扫地,并不足以震慑群雄。当遭遇地方势力的群起攻之时,董卓的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