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唐朝多样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朝多样的饮食文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引言: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就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仓禀足而知礼仪,只有在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时候,饮食文化才能得到充足的土壤来滋润。而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强盛时期,万国来朝的气度让唐朝吸纳了不少周边各国的文化,这些也对唐朝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唐朝时期,先是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威服四海,政启贞观,后又有一代女帝武则天承上启下,继太宗遗风,紧接着唐高宗李隆基创开元盛世,奠盛唐之基。连续数代皇帝励精图治,终于才有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繁荣的盛世大唐,而饮食的发展便是这盛世的一个投影。繁荣富强的社会生活不仅让百姓们丰衣足食,也促进了饮食的发展,百姓手中有钱有粮,不愁温饱,才会去考虑如何吃得更好。
唐朝宴饮图
由于对外贸易原因,唐朝经济极为繁荣,各大城市中店铺林立,酒肆饭馆也应运而生。酒楼之中的菜肴百种百味,极其丰富。民间百姓也对饮食非常看重,擅长厨艺的女子颇受欢迎,完全不愁嫁,可以说是等着无数人前来说亲。当家主妇若是厨艺优越,在家中也更受重视。
饮食风格胡化
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大破突厥,俘虏了大量胡人的同时,胡人的许多饮食文化也传入中原,再加上唐朝皇室本身就有胡人血脉,唐朝上层贵族热衷于胡服骑射,饮食上也沾染了胡人的习惯,上行下效,整个唐朝的饮食风格都有些胡化。
比如唐朝人的主食是各种类型的饼和馕。在这个时期稻米早已出现,但相比面粉制作的各种饼类,米饭只是偶尔才会食用的食物,稻米的种植量和产量也远不及面粉。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饼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同,包括馒头包子在内的各种面点也统称为饼,此外还有常见的煎饼、汤饼、胡饼等等,所以看起来好像只有饼这一种主食有些单调,但其实唐朝人的主食非常丰富
馕
。
此外,唐朝人推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唐朝初期的朝中文武大臣都经历过战场厮杀,哪怕是文臣,对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也并不排斥,因此唐朝的酒宴不同于其他朝代那样拘于礼节,反而十分奔放,不拘一格,时常可以看到有人放浪形骸,有时唐太宗李世民喝高兴了还会在宴会中间跳舞。民间百姓也同样推崇这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风格,这也养成了唐人彪悍的气质。
饮食种类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中有闲钱的百姓也会偶尔开开荤。在唐朝,由于猪仔的阉割技术不成熟,导致猪肉的腥臭味非常严重,因此猪肉只是属于小众食物,难登大雅之堂,养猪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猪鬃和猪油作为工业原料,剩下的猪肉只有少数平民才会食用。当时主流的肉食则是羊肉,不过羊肉的膻味同样是料理的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胡椒为代表的各种香料被大量使用,这也使得胡椒等香料有价无市,地位极高。至于牛肉则是禁止食用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耕社会,耕牛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大作用,每头耕牛都是国家的重要财产,需要登记造册,私自宰杀耕牛算得上是严重犯法。只有耕牛意外死亡,当地官员仔细调查上报后,才允许将死牛食用。
不过受到胡人饮食文化的影响,各种乳制品开始走进了唐朝人的饭桌。在唐朝之前,中原人并不会食用乳制品,古人的书籍中记载过有很多人都曾尝试食用胡人的乳制品,结果却上吐下泻。但是到了唐朝,不少文人的诗词文章中都提到奶酪,这说明唐朝人已经成功学会如何制造乳制品,并且这已经进入了唐朝人的生活之中。众所周知,乳制品富含蛋白质和钙,有助于强生健体,唐朝人普遍生得高大威猛,和长期食用乳制品不无关系。
和牛羊肉不同,鸡鸭鱼虾等禽类和水产在唐朝人的眼中并不算是肉类。此外,唐朝的山林环境尚未遭到破坏,山林中生存着许多野生动物,老虎、黑熊、鹿、野猪等也常常成为唐人的桌上美食。
唐朝宴饮图
不过肉食终究还是富贵人家的佳肴,平民百姓的主菜还是各种蔬菜。唐朝常见的食用蔬菜为冬苋菜和薤菜,冬苋菜也就是秋葵,这两种蔬菜在唐朝广泛种植,无论权贵还是平民都常常食用。此外“菘菜”,也就是大白菜在唐朝也有种植,不过食用不多,还不是主流食材。与此同时,随着和西域各国的交易往来,菠菜等蔬菜也开始传入中原,不过由于是刚刚才引入中原,菠菜的价格昂贵,只有富人才能享用得起。和菠菜一同传入中原的还有西方的各种香料,再加上中原本土的各种香料,唐朝的调料品种类已经相当丰富,葱姜蒜、胡椒、豆寇、桂皮等在烹饪中大量应用,并进一步衍生出了豆豉豆酱。
佐料图
而随着生活富足,食材的丰富多彩,唐人也开始研究怎么吃才能吃得更好,吃得更有艺术。唐朝的烹饪技巧基本以蒸、煮、烤这三大类为主,此外“脍”这一技法也颇受欢迎,“脍”便是生切,不经煮熟,直接将生肉切片分食,主要用于鱼类等食材,日本的生鱼片便是学自唐朝。
饮食艺术化
相比唐朝之前朝代只是为了吃饱和吃好,唐人的饮食文化已经不仅仅只限于味觉的品尝,而是进一步发展为一项娱乐和艺术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艺,日本所谓的茶道便是模仿的唐朝茶艺,而唐人将这种烹茶技艺之间的比拼和展示称为“茗战”,烹茶所使用的茶具和原料都十分讲究。不同烹茶的技艺、烹茶时各种细节都有其内在意蕴,被赋予了各种价值观和哲学观,烹茶过程要讲究“君使臣佐”,不同原料和味道都代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
佐料
唐朝也是茶艺发展变化的朝代。饮茶文化在华夏历史上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神话时代,而最初的饮茶方式是煮茶。煮茶有点像是在煮一锅汤,烹茶人会往里加各种配料,比如油盐酱醋、葱姜蒜、各种香料等等,煮出来的茶汤醇厚,根据配料的不同滋味也千奇百怪,过程复杂考究,基本只有权贵和文人才会烹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得到了无数人追捧的同时,也开始有人反感这种饮茶方式。到了唐朝,在“茶圣”陆羽的推广下,泡茶这一技艺开始风靡唐朝,并迅速取代了煮茶这一饮茶方式。泡茶不再使用那些纷杂奇怪的配料,追求茶叶本身的清香,原滋原味的茶水看似平淡却回味无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享用。泡茶可以简单便宜满足平民的需求,而更讲求工序手法满足贵族和文士的品味与意境。
饮食养生化
此外唐朝空前繁荣的文化也间接影响了民间的饮食。在中华千年历史之中,儒、释、道三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唐朝时期,儒、释、道的发展也极为繁盛。唐朝君王尊道家老子李耳为先祖,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借助皇室的力量大力发展。与此同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佛学一片繁荣。而另一方面,科举取仕也极大地促取了读书人的热情,儒家文化进一步深入人们心中。
尤其是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又注重养生调和,养生是最容易和饮食联系在一起的理念,道教的广泛传播让很多小众的养生饮食传入了千家万户。最明显的便是药膳和药酒的兴起,食补的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多医者的认同,桔皮汤、人参汤、莲子粥等药膳大量出现。除了药膳药酒之外,水果也开始受到追捧。唐人热衷于吃水果,著名的杨贵妃就喜欢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描述的她对荔枝的喜爱。当然荔枝在当时算是高档水果,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平民常见的食用水果主要是桃、李、杏等。
饮食宗教化
此外还有西域传来的各种宗教,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繁荣也影响了百姓了饮食习惯,很多宗教内容传入民间,比如特定的宗教节日,不同宗教对食物的忌讳,进食时的特殊仪式和礼节等等。虽然这些宗教的信徒不多,但这些文化的传入也让中原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而饮食的发展同样反过来影响了文化潮流的变化。唐人崇尚以胖为美,追求丰满圆润,这便是饮食造成的影响,若是人人都饿得饥黄面瘦,又有谁去追求丰满呢?人人都能吃饱喝足,富裕繁荣的生活自然会让人的体型变得越来越丰满。这种以胖为美的审美潮流恰恰反应了饮食文化的繁盛,唐朝社会的安定与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