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说的是谁?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谁是“卑鄙的圣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卑鄙的圣人,翻译一下就是,现实的大政治家。从道德的制高点,很多人鄙视他;但从实际出发,又不得不佩服他的作为。
这个形容来自于那本著名的小说,卑鄙的圣人曹操。我没读过这本小说,但这个称呼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触到了大众的认同感。所以,题主所问也就是说,为何历史上曹操的形象为何会是个“卑鄙的圣人”。
一、曹操的卑鄙来自于哪里?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史书中的形象是不是就是本人的形象?
当然不是,都是握在史官的笔下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曹操形象的时候,从士大夫的角度,曹操有四个方面都是他们讨厌的。
第一,曹操出身不好。这件事虽然随着他地位的升高,但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他为何喜欢杀名士,为何重用寒门(第二点第三点详细讲解)?因为士大夫不喜欢鸟他。
陈琳在官渡之战前,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文中骂曹操是赘阉遗丑。这一点,是曹操一生的尴尬之处,他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因此,他算是宦官之后。
何进在谋诛宦官时,曹操说杀了领头的就可以了,如果要杀光肯定要出乱子。这本是极高明的政治手段,却被讥笑为出于同类,于心不忍。
宦官集团对东汉的政治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又一手炮制了党锢之祸,汉末三国的士大夫对宦官那是深恶痛绝。因此曹操的出身天然就会引起士大夫的厌恶。而袁绍这种清流,最受士大夫的欢迎。
第二,曹操喜欢杀名士。曹操本来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然而他处在汉魏之间,又有极大的政治野心。因此士大夫对曹操是复杂的,对曹操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又不愿意归附这个赘阉遗丑。
曹操对这些士大夫的处理办法是,能忍的就算了,不能忍的?那就杀了。从兖州边让、到孔子后裔孔融、再到四世三公的杨修,曹操杀了不少的不合作者,还都是重量级选手,他更加让自己站到了士大夫的对立面,而这些人自然也不会说曹操的好话了。
第三,曹操用人重才不重德。这一点既有现实的政治需求,又有无奈的选择。既然你们不选择我,那我也不选择你们。曹操多次下求贤令,并在他的求贤令中明确表示“唯才是举”。
这句话现在看来是褒义词,可在当时,并不是一句好话。
东汉时代最重气节,人才上升的通道是“孝廉”,看到没有,作为德的“孝”在前,才“廉”在后。东汉世家大族也是靠累世的名望和经学研究立身。因此东汉是个重德大于重才的时代。而曹操公然不在乎德名,只重才干,这还了得?
因此,他们对曹操的人才观也是颇有微词的。
第四,曹操喜欢说实话。这个实话的意思是,他说的话很现实,他不喜欢端着。士大夫就喜欢端着的政治家,换句话说,说些那种让人听不懂的官话然后让人去猜。
而你看曹操说的大实话:
1、这天下要是没有我,哼哼,还不知道多少人称王称霸呢!(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2、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如果天下注定是我的,那我还是做周文王吧!(是儿欲将吾置于炉上耶?如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可乎?)
要是换个说法,
1、幸好天下没有分崩离析(只出了两个败类),不然我呕心沥血,愧对汉室啊。
2、我德行不够,怎可称帝呢?我还是扶保汉室,做个周公吧!
实际上意思差别不大,但士大夫就喜欢后者这种端着的。因此曹操的名声便成了“名托汉箱,实为汉贼”了。
也不能说曹操是对的,士大夫就是错的;但在士大夫们的笔下,曹操的形象肯定会不完美的。
除了士大夫的偏好,还有历史的原因,曹魏最终没能统一天下,立国数十年就被晋国篡灭,而晋国又把中国卖给了五胡。
因此那些要为三国吴蜀说话的人要骂他,因为他是敌人;那些要为西晋洗白的人要骂他,都是他开的好头;那些责怪晋的人要骂他,都怪他没活过司马懿,没看出司马懿的野心,早不杀他,还非要征召他来当官。
所以,曹魏没有统一天下,魏晋导致中华的衰落,这些锅都是他背着,当然卑鄙了。
但是,就当时形势而言,曹操有他雄才大略的地方,因此他又是圣人。
二、曹操为何是圣人?
东汉帝国分崩离析的时候,连四世三公的袁绍也想着分一杯羹,汉室已注定然难以续命。
这样的时候,曹操能将汉献帝刘协迎于许昌,照顾了汉献帝一生一世,还嫁了三个女儿给他。对于汉室,曹操也算是仁至义尽。
如果不是曹操,天下是不是要成为东晋十六国时期那种乱相都不好说。
对内,曹操以其杰出的军事政治能力,从小小的东郡太守,占兖州,杀吕布、逐刘备,灭袁术,北收河北袁氏,西平关中陇右,将中国北方统一。败在曹操手下的刘备、吕布、袁绍、马超,都不是省油的灯。
对外,曹操还分南匈奴为五部,将匈奴牢牢压制;远征乌桓,将东北隐患消于无形;西设西域长史,继承了两汉对西域的统治。
虽然没有统一天下,可曹操的功业,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从他的功业和他对汉室的存续来说,也算是不世出的伟大政治家了。
从这个角度说,曹操又是天下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