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反腐绝招:只要贪污不管是谁必一查到底
汉代董仲舒说过:“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从历史来看,一种弊端产生了,就会出现新措施来纠正它,但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发展,原有的新措施往往会过度发展,产生新的弊端,最终不得不加以改革。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借鉴先秦诸侯割据,天子大权旁落的教训,最终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集权统治,废除了诸侯王分封制度。当时有部分儒生建议按照传统进行分封,反对郡县制,遭到了严厉镇压。
西汉建立后,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时,认为有一点是秦朝没有分封同姓诸王,面对叛乱时中央政府陷入孤立,缺乏有力的外援。汉高祖刘邦费尽心思剿灭了异姓诸王,以为刘氏诸王可以有力地捍卫中央政府。但在他死后,六国之乱终于爆发,西汉王朝陷入内战之中。所幸战乱很快被剿灭,诸侯王的势力得到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重新树立。但之后又陷入外戚专权之中,最终灭亡。
刘秀建立东汉之初,针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豪强林立的局面,采取了一套较为温和宽厚的统治方略。对功臣没有大加诛戮,颁布了不少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废除了一些苛政。随着形势的发展,后期加大了对官僚、贵族等的约束和限制。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针对权贵豪强横行不法的形势,政策日益“严切”。对公卿百官和宗室诸王,限制都十分苛刻。很多大臣下狱而死,刘秀九子中有七人因谋反或坐法治罪。他重用酷吏,屡兴大狱,掠拷多酷,诛连极广,徙者万数。这种严苛政策,抑制了外戚干政和豪强不法,有利于避免土地过度兼并和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是却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削弱了刘氏宗室的力量,使此后外戚宦官交相秉政时,失去了维护政权的一道屏障。重用酷吏,“群臣不能宣引理职,而以苛刻为俗”,使得一些无辜百姓受到株连。
汉明帝的严切政治极大地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因此汉章帝刚一即位,这一政策便受到激烈抨击。王公大臣们借助其不满情绪,要求废除以前的苛责政策,凡事“谆谆归诸宽厚,将惩苛切之敝”。汉章帝接受了建议,革除了针对官员的严厉的刑罚,对诸王、外戚也是赏赐优宠,殊礼有加。实行“每事务于宽厚”的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以缓和,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统治阶级的一味求宽,导致对于“贵戚近亲。奢纵无度”无能为力;对于豪强的土地兼并,治理不力。官僚权贵日趋腐朽奢华,朝纲不振。进而开启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大门,也使阉宦势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胀。外戚宦官交相秉政,使东汉政权一步步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