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明政权为什么无法复燃?朱由榔上位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南明政权为什么无法复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朝末年,国力衰退,李自成趁机起义攻入到了明朝都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崇祯帝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逃跑,真正的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崇祯死后,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李自成攻入都城后,皇位还未坐稳,便被清军推下了台。

  虽说,大明都城被占、天子已死,但是,明朝残余势力还在,直到清朝时期,想光复大明的人都有不少,就像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朱由榔。

  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的儿子,皇家子弟,贵不可言,在曾经的那个年代,家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朱由榔便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爵位成了新的桂王,若是大明王朝一直不衰败,他或许还能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生于乱世之中的他,注定无法一辈子平淡生活。

  身体之中的皇家血脉,更是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在大明朝灭亡以后,朱由榔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于广东肇庆继位,建年号为永历。而于此同时,另外一个皇家子弟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建年号为绍武。

  但是,永历、绍武却是水火不容。都说“一山不容二虎”,自然明朝的政权也不可一分为二,谁都想当皇帝,谁也不愿意退让。按理来说,国难当头,朱由榔和朱聿粤应该团结一心,先攘外在安内,可惜,他们非但没有如此,两股政权未来谁是正统争的头破血流、矛盾重重。

  两股政权的争夺,最终,以绍武被清军所灭而告终。其实,绍武政权的灭亡,何不是断了光复明朝的羽翼呢?在绍武被灭以后,永历政权也举步维艰,朱由榔为了躲避清军逃往广西,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此同时,除了朱由榔想要推翻清朝外,还有一大批的农民军也有如此信念。他们多是李自成旧部,李自成虽已经死亡,但是,其羽翼还在,有共同目标在一起也正常。朱由榔也是走投无路了,联合农民军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时农民军有兵力,朱由榔的身份可以笼络民心,两者联合使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不久,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自此,南明也有了一定的势力。

  永历政权毕竟刚建立不久,而且,一直都在抗清,内部的整治并不好。1652年的时候,孙可望、李定国也投靠了农民军,永历势力逐渐壮大,在两者联合之时,孙可望、李定国差不多已经把云南都占领了,同年攻入湖南、广东,打败了驻守桂林的南王孔有德,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亲王尼堪。

  不得不说,这李定国真称得上是一位猛将,若就此发展,永历和清朝对抗也只是时间问题,可惜,孙可望和李定国就在这时不和,两虎之争让清廷找到了机会。

  李定国战功累累,威望也是越来越高,孙可望本就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自是不愿让别人越过自己。为了让自己成为南明的一把手,孙可望决定谋杀李定国。李定国不想内部相争,便自愿离开,顺便带兵收复广州等地。没想到,李定国战争失利,李定国回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挟持的朱由榔。

  这也直接让两人的正式爆发,第二年孙可望出兵攻打李定国,孙可望虽有八万大军,但人品不行,很多将士都不愿意与他为伍。人心所向,李定国赢也在意料之中。公元1658年,孙可望自知在永历无立足之地,便向清朝投降,拱手把广西等地给清廷,永历因此元气大伤。

  公元1659年,朱由榔被清军追杀,无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困于草屋之中,生活的非常屈辱。李定国多次和缅甸方交涉,想要接回朱由榔,可都遭到拒绝。

  朱由榔被困的缅甸,内部政权不稳,缅甸国王新的哇达姆摩刚杀了自己的哥哥成功继位,因为,谋夺皇位的手段不堪,国内还是有很多人不服他。就在这时候,吴三桂出兵要求交出朱由榔,缅甸此时自身难保,自然不敢与吴三桂为敌,只好同意交人。

  为了骗取朱由榔的信任,吴三桂假意与他联盟,让他的属下一个个出门喝饮咒水。当朱由榔下属依次出去之后皆被杀,朱由榔最后的屏障也没了。为了苟全性命,朱由榔写信吴三桂,希望他能留自己一命,可是,当时的吴三桂已经是清朝之人。

  在吴三桂眼中,朱由榔若在,有心之人就不会放弃光复大明,对于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是断不可留的。此时的朱由榔真可谓是孤立无援,手下的大部分人死于阴谋之下,身边仅仅只有二十几个人,这么点人完全没有抵抗之力。之后,朱由榔沦为了阶下囚,被押送到昆明。

  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抓后,几个八旗兵看到永历帝的容貌,感觉永历帝具有帝王之相,先后聚集不少人,争相剪掉辫子,最后企图救他但没有成功。按理来说,像朱由榔这样的人物,应该被押到北京由清廷统治者亲自处理的,但是,吴三桂担心夜长梦多,也怕途中出现变故。

  最终,吴三桂在请示清廷统治者之后,就命人把朱由榔等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活活绞死,之后的“迫死坡”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地方官员觉得这个名称有损于朝廷威名,对执政者是个讥讽,对老百姓会存有潜意识的逆反心理,就把这坡改名为“升平坡”,并立“升平坡”短碑于坡头。

  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坡头的石碑可以改头换面,可“逼死坡”的旧称始终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