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为什么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就没有打过蜀汉呢

  诸葛亮一死为什么司马懿没有攻打蜀国,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司马懿之所以不伐蜀,与“阴谋论”没有关系。他只不过是延续魏国一贯的对蜀政策,延续司马家一贯的政治主张。这样的答案,估计很多人想不到。

  与防备“鸟尽弓藏”关系不大

  许多朋友说司马懿不攻蜀,是因为害怕功高震主、“鸟尽弓藏”,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曹魏的都督没有发兵权,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要朝廷批准。司马懿,他的粮草、兵械都还需要朝廷的支持,他凭什么擅自发动进攻?

  夺权前,要不要伐蜀,司马懿说了不算。即便司马懿想伐蜀,朝廷不放心,不批准就行了。所以,司马懿大可不必为了担心“鸟尽弓藏”而故意不伐蜀。

  朝廷对司马懿的控制力还很强,司马懿还远远没到“功高震主”的时候

  1、238年,诸葛亮去世后4年,曹睿以司马懿率4万军征辽东。而司马懿也没啰嗦,1年事件,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

  2、曹睿托孤时,先只是安排了几个宗亲辅政,只是在孙资等人的操作下,才改成了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政。

  这说明:

  1、魏帝对司马懿还很信任,不断委以兵权。(当然,正常的预防会有,但还远没有到要除之后快的地步)

  2、朝廷对司马懿的控制力还很强。让他去关中就去关中,让他征辽东就征辽东,让他回朝当官就当官,司马懿只有服从。

  曹睿在时,司马懿不敢造次,而曹睿比司马懿年轻得多,除非司马懿真的能掐会算,否则,真没必要“留力”。

  那么,为何曹魏在诸葛亮死后迟迟不攻蜀的原因何在呢?

  慎重攻蜀,是魏一贯国策

  自从曹操汉中之败后,魏国对于伐蜀的态度一直是慎重的。诚如孙资算过的账:蜀道险阻,进攻需要花费的兵力是防守的数倍。最好的方略是派大将据险而守,待其自敝,魏日强,而后可图之。而司马懿本人,也是该主张的支持者,他也主张吸取曹操征汉中“几至大败”的教训,在有可乘之机前,不轻举妄动。

  当时,诸葛亮虽死,但他留下的蜀军还较强,而汉中险阻依然无机可乘,攻蜀时机未成熟。在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前,只有曹真、曹爽父子先后发起过攻蜀战争,但都无功而返。即使到了263年策划灭蜀之战,魏国朝堂也是多力阻伐蜀,即便是邓艾这种长期“抗蜀”的老将也表示:伐蜀时机未到。看来:不急于攻蜀,是对魏最有利的决定,司马懿只是在延续这个有利的策略而已。

  夺权后,司马家的策略,决定了不得不推迟伐蜀

  司马懿夺权后,夏侯霸跑到了蜀国。姜维问夏侯霸:司马懿又当政了,他会不会来搞我们呀?夏侯霸答: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看来,司马家在夺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矛盾是与魏国国内的拥曹势力之间的斗争,还抽不出力气来伐蜀。

  在与拥曹派的竞争中,司马家除了要对拥兵反抗者坚决镇压,同时,也必须恢复经济、收拢人心。吴国张悌曾说:司马懿父子夺权后,“除其繁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

  看来,司马家在掌权后,他们争夺人心的策略是:尽可能不发动大规模战争,减轻国内负担,以争取拥护。

  因此,我认为,司马家在诸葛亮死后迟迟不发起对蜀的进攻,并非什么“阴谋论”,而是对魏国一贯对蜀政策,以及其一贯政治主张的延续。

  最终,当时机成熟:国内矛盾得到妥当处理,蜀汉“自弊”后,司马家不为朝议所误,果断发起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