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朝两大官位最高的汉臣,一人含冤而死,一个抑郁而终

  满族人建立的大清朝,对待汉族官员多有猜忌,因此汉族官员想要当大官,很难很难,其中有两位汉官,当属清朝汉官中的佼佼者。张廷玉作为唯一进入太庙的汉族官员被大家所熟知,另外一个官位极大的汉官李鸿章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了。

  张廷玉,康熙年间的进士,因为父亲张英就是大学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做事谨慎,举止沉稳。虽然是汉人却精通满语,得到了康熙的赏识而得以到南书房工作,因为办事勤勉,对待皇帝既恭敬又谦逊,做任何事都首先做到先考虑皇帝的利益,从不掺杂自己的私心。

  在废立胤礽的过程中,只有张廷玉猜到了康熙的意思,举荐了胤礽重新被立为太子。张廷玉在康熙朝做到了吏部侍郎。到了雍正朝,更是由于其尽忠职守而得到重用,雍正七年,张廷玉在雍正的要求下特设了军机处,不但完善了清朝的奏折制度,还起草制定了军机处的各项规章制度。

  因为处事谨慎,为官清正,从不主动为自己的家人谋取私利,很受雍正帝的赏识。在雍正朝不但做到了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位,还在雍正死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得到了雍正亲口所说得享太庙的评价。到了乾隆朝,更是被乾隆封为了三等伯爵,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每次乾隆南巡,都会让张廷玉留守京城,协助大臣处理政务。可是善始未必善终。

  晚年的张廷玉因为被乾隆怀疑涉足当政,77岁的张廷玉被撤销了伯爵的封号,甚至不被允许死后进入太庙。一直到张廷玉83岁死在了老家,乾隆才改变了主意,准许张廷玉的牌位进入太庙享受供奉。

  李鸿章,晚清重臣臣,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务,作为代表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因此被称为卖国贼,可是李鸿章又确实是是洋务派革新人士,他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开办学堂,开创洋务运动,建立了淮军和北洋水师。

  只是不管如何的改变,都没有动摇到封建统治的的政治结构,一切都是为了皇室服务。因此当太平军和捻军在中原大地引起动荡,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军就被李鸿章打败了,而当面对外国侵略者着时,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李鸿章往往选择以和为贵。

  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可他始终还是有羞耻之心的,不然不会在签订辛丑和约后不久就一病不起,就此去世。因此李鸿章还是一个绞尽脑汁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