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成功拉拢英布逆袭项羽全靠此人——随何
在历史上,一张利口的作用,有很多时候胜于几万精兵。闻名遐迩的如苏秦张仪,以天下为棋局,纵横捭阖,那些名将贤王,万千将士,叱咤风云的英雄猛士,反而成了这些口舌之徒的棋子。
一个外交官的自我修养
在历史上,一张利口的作用,有很多时候胜于几万精兵。闻名遐迩的如苏秦张仪,以天下为棋局,纵横捭阖,那些名将贤王,万千将士,叱咤风云的英雄猛士,反而成了这些口舌之徒的棋子。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舌辩之士,让我们跟随他,来看看一个外交官的基本素养,一旦阅读本文的哪个小伙伴不小心穿越时空了,可以按照他的套路,让自己在穿越之后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当时,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损失惨重。诸侯本是笼中鸟,大难来临自然要各自飞,于是曾经被刘邦招降的各路诸侯整齐划一的背汉向楚,纷纷表示了与刘邦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以此来讨项羽的欢心。而刘邦麻烦大了,再想像鸿门宴那样跟项羽澄清误会是不太可能的了,毕竟,刘邦虽然跟别的诸侯确实没有夺妻之恨,但在他攻占彭城之后,收了项羽的宝货美女,估计给项羽带了不止一顶绿帽子。所以此时的刘邦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但是,胜算还是有的,只要拉拢一个人——英布。
当时刘邦对左右说:“你们这些人啊,没一个有能力帮我打天下的。”
就在此时,一个叫随何的人挺身而出:“我没听明白汉王这话是说谁?”
刘邦说:“如果有人能去淮南劝降英布,让他起兵背楚,我就有把握打赢。”
随何毫不犹豫的回答:“让我去!”——于是乎,随何由一个侍从谒者,走向了舞台中央,从默默无闻到名垂青史,随何开始了自己的破茧成蝶。
这里体现出的外交官第一个素养是:发现并抓住机会让自己有施展才华舞台。
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一旦成功,固然可以飞黄腾达,但真正想做成,又谈何容易?毕竟,刘邦叫英布做的,不是去当自己的经纪人——如果是当经纪人,估计二指宽的小纸条一叫,英布也就来了——刘邦要英布做的是玩命的勾当,是背叛军威正盛的项楚,来跟随一个被打的落荒而逃的败军之将。所以随何面对的任务,注定任重而道远。
果不其然,随何到了淮南,就遇上一个大麻烦,英布根本不见他。这也很正常,毕竟英布虽然没喝过脑白金,但也还没有老年痴呆,随何来干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英布把他安排到驿馆,让太宰陪着随何,一晾就是三天。
英布不着急,反正现在打仗的是楚汉,战场又不在淮南,他九江王喝酒吃肉,打猎泡妞,乐得清闲。何况对于楚汉之争,英布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所以英布不着急。随何很着急,他是不能不着急的,他是来给汉王刘邦拉救兵来了,这样拖下去,会出大问题的。但人家不见你,你有什么办法?
这时候,外交官需要具备的第二个素养就表现出来了:“当陷入困境的时候,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脱离困境的信心!”
随何于是对太宰说:“淮南王不想见我,不过是不想跟着汉王背叛项羽罢了。但是你见我一面,如果我说的有理,对你有用,你听我的,对你没有,你把我杀了送给项羽,那岂不是表示忠心的好方法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见我也没什么害处,反正决定权在你。
其实,这个道理英布不可能不懂,我个人觉得,凭借这番话想打动英布是不可能的,因为英布再怎么蠢,这个道理也应该早就知道,但是,英布召见了随何,而他之所以召见随何,是因为英布不想得罪刘邦。其实,英布的方针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项羽叫英布出兵,英布自己称病不出,象征性的派出了四千人,汉王派来使者,英布也没杀了交给项羽。之所以英布如此的不积极,是因为他在等,等局势明朗了,大局确定了,他自然会落井下石。根据这个方针,在随何要等不及的时候,英布为了不得罪汉王,自然也要象征性的接见随何一次。
不过,英布的想法应该是:“这是只是一次象征性的见面,吃吃饭,喝喝酒,扯扯淡,一拍两散,没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会达成什么重要共识的!”但在随何看来,只要见面了,一切都可以谈嘛!于是,英布与随何揣着各自的小算盘,开始了这场结局已经注定的会谈。
会谈中,随何首先发难:“大王你为什么愿意亲近楚国而疏远汉王?”
英布的回答干净了利落:“我本身就是项羽封的,当然要臣属楚国啦!”
这个回答,说的的确是事实。英布就是项羽封的,他臣属于楚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随何作为外交官的第三个素养:直指人心的洞察力体现了出来。
随何于是揭穿了英布的谎言。明确的指出,你对项羽没有那么一往情深。之前项羽伐齐的时候,亲自扛着版筑,身先士卒,舍命奋战,你在后方却仅仅派去四千人支援,这是一个臣属该有的态度吗?前一段时间,汉王打进彭城,你拥兵数万,却坐视不理,没有一兵一卒渡过淮河,难道这就是当臣下的做法吗?
接下来,随何开始展现他作为外交官的第四个素养:对大局的把控能力。
这一段,随何旁征博引,说得滔滔不绝,原文很长,不翻译给大家了,百度《黥布列传》会有你想看的。在这里,为了让大家不太枯燥,我把原文总结成两条:第一,项楚没有看上去那么坚强,这棵大树靠不住。第二,汉王很强大,能够取天下。
顺便说一下,这一段对话中,有一句比较冷幽默:“楚兵虽强,但是项羽杀义帝让天下人唾弃。”之所以说这句话比较搞笑,是因为项羽下令杀义帝不假,但是动手的不是项羽,而是随何眼前的英布,这也体现了外交官搬弄是非的口才。
可以说,随何的话还是比较有鼓动性的,毕竟,随何罗列了项楚的不足和缺陷,也申明了刘邦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说的英布热血沸腾,气贯长虹,拍案而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英布的方针,上文已经说过了,就是骑墙头,两边倒。这个方针可以说是高收益,零风险。在项羽那面,为了表示忠心,英布已经派了四千兵马,并且明着答应臣服了。而对刘邦这儿,没表示是不好的,所以,在听了随何的一番慷慨陈词之后,英布悄悄的表示:“我愿意跟汉王干,不过这件事,你知我知,汉王知道就行了,先別公开。”随何答应了。
在英布看来,这次会谈跟自己预想的一样,就是次扯淡演练,毕竟,他给随何的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如果刘邦赢了,自己那也是早就投诚的开国元勋。如果项羽赢了,反正这件事没人知道。总之自己是稳赚不亏,至于发兵救汉王,既然随何你把汉王吹的那么强大,就让他自己顶着得了,我就不去给汉王添乱了。然而,在随何看来,以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劳改犯,还想跟我大学生斗?他何尝不知道自己拿到手的只是英布的一仗空头支票,但在随何看来,这张支票如果用得好,还是可以兑现的。毕竟,随何还有外交官的第五个素养:破除常规的勇气和智慧。
英布与楚汉双方都虚与委蛇,自然也少不了接待项羽的使者,项羽的使者,此时还以领导的身份自居,来英布这里催促英布出兵。英布却念着“拖”字诀,一面满口应承,一面按兵不动。不过跟对待刘邦的使者不一样,对待项羽的使者,英布一直小心伺候。而英布不知道的是,随何就瞅准了这一点,开始搞动作了。
一次,英布宴请楚使,席间,楚国的使者再次“急责”英布,要求他立刻出兵,哪知道随何混进帐中。当然,《史记》说的是“随何直入”,但估计若是大门外开始就直入的话,肯定会被守门的拦住,所以我个人觉得随何开始是混进宴会,躲在偏僻的角落里。等听到楚使要求英布出兵,才从角落“直入”到中心地带。随何也不客气,直接坐在楚使的上位,大声喝道:“九江王已经降汉了,怎么可能为楚国出兵?”
一句话,就当着楚国使者的面,把英布的小算盘砸成了碎渣。英布的表现是“愕然”。他没想到随何会玩这一出,他一直认为是自己把握这局势,没想到随何拿着他给的空头支票,大做文章。其实至此,事情也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这时候,楚国的使者能够有随何的素养和能力,帮助英布抛清关系的话,事情还有救,至少,稳住英布,让他继续保持两不相助的中立地位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楚国的使者是不够外交官的资格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的解决方法是:回去找领导去,起身就走。
这时候,英布已经没有选择了,等使者回去向项羽一汇报,那自己反叛的罪名就坐实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在随和的怂恿下,英布终于被迫下定决心,杀了楚国使者,起兵反叛项羽。
随何终于不辱使命,在《史记》上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算是功成名就。而纵观他成功的过程,他把握住了一次机会,接受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自己的不言放弃的韧劲和洞若观火的洞察力、大局观,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外交工作的一段传奇。在刘邦的庆功宴,面对刘邦“腐儒”的论调,随何曾经诘问刘邦:“陛下发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能攻去淮南吗?”
刘邦挺老实的回答:“不能!”
随何继续说:“我和二十个人组成的使团,到淮南,把事情办得完全符合你的计划,我一个人可以顶得上五万步兵和五千骑兵吗,怎么陛下还说我是书呆子呢?”
刘邦哑口无言,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