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始皇地宫水银为什么会消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秦始皇的地宫是一座最神秘的地宫,其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可估量。有人甚至戏称,如果将秦始皇皇陵中的宝贝,全部发掘出来,并折价出售,足够全世界70亿人口坐吃一年。

  不管这个算法准不准确(因为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数量和品种不详细,所以,目前还无法准确估价),我们光算秦始皇的8000件兵马俑的价格(一件价值一亿元人民币)8000件兵马俑,就是8千亿,将其折现,世界上每个人应该分110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钱应该够一个人简单地活上一个月。(事实上,兵马俑是国宝,决不允许买卖,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兵马俑是无价的)

  根据《史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看罢上面的记载,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秦朝的时候有水银吗?正确的答案是:有。在《汉书食货志》有载: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表彰她为“贞妇”。

  从丹砂中就可以提炼出水银。秦始皇对水银情有独钟,为何墓中存放水银呢?小编分析有三个作用:

  1、秦始皇墓中用水银制成江河大海,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2、水银蒸汽有毒,蒸发到空中,不仅有杀菌防腐,而且还有毒杀盗墓贼的妙用。

  3、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丹砂就是提炼水银的原料,水银可以说是丹砂的精华,遍地的水银,也可让秦始皇在地下的世界长生不老,永享富贵。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本文正题,那就是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是如何提炼和盛放的。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就水银的提炼,做出了如下的记载:“作炉,置(丹)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

  秦朝时,一没有玻璃制品,二没有瓷器制品,盛放炼制出的水银是一种涂釉的土陶罐子。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将水泼在水泥地或者是条石地之上,水会浸润到这两种材质之中。而水银的比重很大,水泥(秦朝没有水泥)地或者是石地,根本无法阻止水银对这两种材质的浸润。

  那么青铜器、铁器和金银器是否能阻止水银的浸润?答曰:完全可以。但是秦始皇墓是一个底边周长1700余米的地下宫殿,如果给这个巨大的地宫弄一个(阻止水银底漏的)金属底(如此大的金属底,接缝问题恐怕也不是当时的技术能够解决)那么凭着现在的金属探测技术,完全可以通过X射线,探测到地下强烈的金属反应,可是事实上,秦始皇地宫,并没有强烈的金属反应,考察秦始皇陵的科学家们,他们借助仪器,只是查验到了地宫上面的覆土水银含量严重超标。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秦始皇地宫的地面应该是“石头加上防水的青膏泥”铺设而成,而在这种地面上,再用水银布设成功江河大海。

  石头和青膏泥可以起到放水的作用,但却不能防止水银的浸润。

  记住——无孔不入这句成语,说得就是水银。水银就是液体中的贼,是无孔不入的贼!

  小编最后揭秘,秦始皇地宫中的水银是不是还存在的问题:秦始皇帝陵的地面不是金属的(因为现代化金属探测仪器并没有检查出秦始皇地宫中有金属板块的反应),更不可能是土陶的,按照常规的道理,地宫地面,只能是条石加上防水的青膏泥,这种“混合”材质的地面根本无法阻止水银的浸润。

  不管当时的工匠多么高明,真的无法解决水银无损盛放和挥发的问题。秦始皇地宫中的水银向上挥发,向下浸润,经过了一两千年漫长的时间和过程,水银估计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