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了台湾,却守不住台湾呢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台湾沦为了荷兰的殖民地,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一直未能收复台湾。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明朝延平郡王郑成功率兵进军台湾,与荷军激战九个月之久后,于第二年(1662年)成功从荷兰中手中收复了台湾。此时明朝已不复存在,郑成功于是据守台湾,对仿照明制对台湾进行了改造,将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等“搬”到台湾,以图建立永久基业。此后清朝好几次出兵征讨台湾,均未能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台湾,清军在与郑军的交战取得了胜利,郑克塽率部投降,最终清朝成功收复了台湾。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时间前后才22年,为什么郑氏政权受不住台湾呢?这就要从郑氏政权在台湾推行的各项措施说起。
郑成功雕像
郑成功将自己视为明朝遗臣,不仅仍恪守臣节,在统治台湾期间,推行的各项制度基本上是仿照明制,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二县,置赤嵌城为承天府,设天兴、万年二县。郑成功深知处理好同台湾土著居民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他下令团结当地有名望的土著,并严禁士兵侵扰土著居民住所,以争取当地土著的支持。同时,为了稳定生产、休养生息,郑成功下令清查田户,征纳赋税。为了防止清政府率兵伐台,郑成功派长子郑经统领水师军队驻守在金门、厦门等地,以拱卫台湾、澎湖。
郑经
不过郑成功统治台湾时间很短,1662年6月,他得知吴三桂在昆明将明朝永历皇帝绞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加之此时染病,因此便去世了,由其长子郑经继位。郑经统治台湾期间,极力加强自身的权力,他将台湾改成东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分理政事,自己为最高决策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率部西征遭遇大败,回台后一蹶不振,第二年一月便去世了。郑经死后,郑氏政权内讧不断,最终郑克塽在混乱中继位,但此时的郑氏政权日益腐败,斗争激烈。自郑经西征失败后,不仅士气不振,经济上也遭遇了大危机,一时难以恢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郑氏政权下令征收各类名目的赋税,将经济的重压摊派到普通民众身上,出现了士兵公然劫掠百姓的情况。这种情形下,台湾民众的起义不断,据夏琳《闽海纪要》记载台湾这时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米价腾贵,民不堪命”,而郑氏政权不顾百姓疾苦,仍加重税收,许多民众不得不起来反抗,反过来又加剧了郑氏政权的覆亡。
清收复台湾之战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趁机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举兵攻打澎湖、台湾,清朝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军事上取得胜利后,善待俘虏,并救济当地的百姓,一时民心所向,而郑氏政权却人心涣散,难以避免覆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