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军真的是被逼无奈吗,其实他和秦王都这么选择

  很多人都不了解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想必对长平之战都很熟悉,这场当时两个最为强大的诸侯之间的战争,是战国末年最重要的大决战之一,它的胜负关乎天下归属,历史走向。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几乎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场赌上了国运的战争。此战之后,秦国扫平了东出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以无可抵挡之势成为唯一的霸主,直至灭亡六国,统一天下。而战败的赵国则十分凄惨,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的上升势头被猛然打断,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积累下来的国力毁于一旦,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引发这场的大战的原因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的结局。公元前260年,在对峙近三年后,赵国内外交困,已无力支撑,急需速胜,因此率先改变战略,主动出击,寻求与秦国决战。然而,承载了赵国全部希望的新秀赵括,最终没能战胜秦国的百战名将白起,轻率的追击将大军送往绝地,被秦军包围在长平谷地。断粮四十六日,赵军在绝境之中依然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突击,不得不说赵括还是很有能力的,赵国飞骑的战力还是十分可怕的。然而,面对同样强大,且占据地利的秦国大军,他们最终没能突围出去,主将赵括战死,二十万人成为俘虏。

  取得如此大胜,白起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的眼前,二十万人的俘虏,该如何处置?就这么养着吗,秦国没有那么多粮草支撑。把他们编入秦军吗,白起又怕赵军反复,反而成为麻烦。把他们放回赵国吗,那无异于放虎归山,回去之后他们依然是秦国的大敌,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在百般思量之后,白起决定——杀。白起的这一决定,让长平战场上多了二十万冤魂,也让他从“战神”变成了“屠夫”,被指责千年。当然,后世之人也不乏为白起申冤者,认为杀二十万赵军是秦昭襄王的意思,白起只是替君主背了黑锅,事实真的如此吗?

  白起作为以一个从士卒中走出来的将军,对秦国的“二十等爵制”理解的深刻而透彻。他明白,秦国“斩首立功”即可获得爵位的法度,是秦国士卒勇于公战的内在动力,是秦军战斗力的源泉。他比谁都清楚,“首功”对于他的将士们意味着什么,因此,他参与的每一战都务求全歼。鄢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牵累的无辜百姓何止十万,华阳之战,两万多放下武器的赵国士卒,被白起沉入河底,而这些人,都成为他们的“首功”。白起一生征战三十年,倒在他兵锋之下的六国兵民何止百万,难道这些人中没有降卒?难道每一场战争他们都会战斗到最后一人?显然不可能,只是他们最后的命运和长平之战后的二十万赵军一样罢了。

  据《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中记载,长平之战以后,“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他认为,赵国士兵不会为秦国效力,如果不斩草除根,必定会生出祸乱,因此决定“尽杀之”。在白起自刎之前,也曾留下遗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也等于变相承认了,他主张坑杀降卒。由此看来,对于“坑杀”二十万赵军,白起是持支持态度的,被指责千年,也不算冤枉。

  历史往往因真实而长平之战,愈显残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或许不是白起一个人的意思,但至少他是支持者。秦法之下的“二十等爵制”,让参与长平之战的秦国士卒想要这么做。粮草枯竭,无力供养赵国士卒的事实,让精疲力尽秦国想要这么做。放虎归山,就会让一场旷世大战的成果付诸流水的思量,让想要一统天下的秦昭襄王也想要这么做。在战国那样一个残酷的大争之世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做出这样残酷的决定的理由,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残暴吗?不,残暴的是那个乱世。秦人以白起无罪而死,皆怜之,建祠祭之。赵人恨白起残酷无情,将白起化为孺子牛,生而耕地下力,死而分食其肉!功过是非,又有谁说的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