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直被魏国压制,后来是怎么翻身的?
你真的了解战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当年分家后,魏国虽然顶着三晋老大的位置,实际上处境很尴尬。论粮食人口,地缘环境,它不如赵国。好好的一个国家被韩国给切分得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论富庶程度,它不如韩国。再加上周边秦国、楚国这么一些强敌,说实话很危险。
当时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有感魏国环境恶劣,励精图治,任用李悝变法,此外乐羊、翟璜,一将一相,个个都是贤能之臣。内外兼修,魏国很快便强大起来,一跃成为三晋中真正意义上的扛把子。
至于秦国,这个曾经的春秋四大国,典型的外强中干。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内有宗室争权,贵族剥削,百姓苦不堪言;外有强敌环伺,西戎强国义渠,一度占领了秦国大片领土。
而强大起来的魏国也不遑多让,乱拳打死老师傅,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把秦国关在了关中。当然秦国不服,心道要是被晋国欺负也就算了,你晋室一家臣也来打我。以前好歹是以晋国的名义带着六卿群殴,现在倒好直接单挑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行,这次就让你们尝尝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于是在阴晋之战秦惠公带着五十万大军来找魏国报仇来了。然后被吴起,带着五万新兵蛋子给胖揍。而这五万新兵蛋子,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虽然当时算是刚刚组建,但好歹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再加上有吴起这样的名将指挥。打秦国这五十万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春秋时代的军队,基本上是完虐。自此,秦国一蹶不振,愈发的衰落。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孝公立志强国,昭告天下求取贤人,然后引来了商鞅,变法强国。当然这是后话。
还是回到魏国这边来,话说吴起打造出魏武卒之后,带着魏武卒基本上打遍天下无敌手,拓地千里、未尝一败。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即使后来吴起去了楚国,由于架构已经搭起来了,魏武卒依旧强大。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已经是当时天下当之无愧的霸主。就连齐国,也得稍逊三分,毕竟齐国这个也是改朝换代了,田氏代齐嘛,当年还是在魏文侯的帮助下才列为诸侯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齐国都算是魏国的附庸。
虽然后来魏惠王时代,齐国早已经强大起来,并与魏国已经开启了争霸,但正面上齐国还是要稍微的处于劣势。就拿围魏救赵来说,齐国在桂陵之战大胜魏军。但是魏国后面还是将赵国都城邯郸攻破,笑到了最后。
魏国真正意义的衰败是在马陵之战,齐军故技重施,围魏救韩,在孙膑的指挥下,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身死,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此后秦楚等国痛打落水狗,魏国在连败中逐渐沦为二流。
那么这和秦国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不是说过嘛,秦国在阴晋之战后,基本上对魏国是没有了反抗能力,其富庶的河西之地也基本上归属了魏国。当时秦国的处境十分艰难,特别是魏国这个威胁一直都很头疼。虽然在秦献公时代,秦国经历过一些变革,击败过魏军。但整体的形势没有改变。
不夸张的讲,只要魏国想,秦国就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要想强大起来更是困难。毕竟其面对的不仅仅是魏国,而是三晋联盟。
所以,秦国一直都在想办法破除这个死局!
这里就得提到一个人了,商鞅!
对于商鞅,咱们最熟悉的就是商鞅变法。但事实,商鞅不仅仅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治家,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直到必须得搞定魏国。
而当时天下的一个情况就是,魏国虽然一家独大,但同时也是在腹背受敌。不仅要面对齐国得挑战,同时还得提防身边的韩国与赵国。因为当时魏国太强势了,在三晋中不是太受欢迎。
基于这一点,商鞅主动跑到魏国去,找到魏惠王示好。他一个劲儿的捧魏惠王,说他多么的英明伟大,现在的魏国有多强,早就应该问鼎中原,会盟诸侯,称霸天下了。所以你魏国的目标应该是东边儿啊,把什么赵国齐国给收拾了。同时他还代表秦国,表示会尊魏国为霸主,让魏惠王免去后顾之忧。
魏惠王本来就有这个心思,再加上商鞅这么一表示,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他将战略目标定在了东边儿,甚至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更靠东边儿的大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东边儿控制,以抵消齐国对于中原诸侯们的影响力。
这么一搞,基本上就是在放养秦国了。所以秦国才得以安稳的变法改革,逐渐强大。
当然,还有以外收获,首先魏国马陵之战失败后,秦国一改往日的温顺,乘火打劫。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史称“西丧秦地七百余里”。
而当时齐国虽然赢了,但日子也不好过,首先楚国第一个不服。因为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在徐州正式尊齐威王为王。楚国在收拾了魏国之后,就去找齐国争霸去了。此外曾经受过齐国恩惠的韩国与赵国,其实还是三晋穿一条裤子,看到自家兄弟被打,不免觉得唇亡齿寒,也跟着楚国怼齐国。这样一来秦国舒舒服服没人管,安心发育。等到东方各国回过神来,已经压不住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整个战国中期,即齐魏、齐楚争霸的这两个阶段,秦国一直都是在闷声发大财,不间断的强大自己。这也为其在后期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秦国不仅仅是打仗厉害,玩计谋政治也是颇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