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安禄山都怕他!李林甫是怎么整没了一个王朝盛世的?

  中国历代王朝的世事变迁里,虽然不乏各种由盛转衰的悲情局面,但过程最为意外和毁灭性的一次,当属盛唐王朝的终结。

  大唐王朝发展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虽然之间历经折腾,还有武则天改唐为周的一段变故,但始终蒸蒸日上的,却是强大的综合国力。文治武功的各方面成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开元”“天宝”俩个年号时期,无不到达了辉煌的顶点。照着唐诗里的说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食”,完全就是一幅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国家威望更如日中天,最西边的国土,扩张到中亚地带,安西都护府雄视西方。雄踞亚洲内陆的吐蕃帝国,也被大唐打得乖乖收回触角。强悍一时的突厥汗国,更被大唐彻底团灭。这个经济强大军事更堪称凶悍的伟大帝国,彼时放眼全球,几无敌手。

  但就是这样一个威名远扬的帝国,却随着安史之乱的号角,被十几万安禄山叛军,像砸精美瓷器一样,轻而易举就砸得粉碎。虽然这场叛乱,被唐王朝历经八年艰苦平定,但随之带来的连锁反应,从中央的宦官专权,到地方的藩镇割据,如一道道绞索一样困住这昔日强大的帝国。这个缔造强盛文治武功成就,以至于今日还令国人被称为“唐人”的伟大王朝,从此再未恢复到昔日鼎盛年代的荣光。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悲情的毁灭?虽然后世把主要的责任,归结为那场恐怖的安史之乱。

  但公认的罪人却还有一位:唐玄宗时代的知名奸臣李林甫。

  这位奸人的破坏力,至今还回声萦绕: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奸诈的成语“口蜜腹剑”,最早就是用来形容他的。

  而看他一生的作为,所谓“口蜜腹剑”,不过是个起步价。《资治通鉴》的评语最贴切:养成天下之乱。意思是后来那场席卷大唐的暴乱,他是罪魁祸首。

  虽然古人修史,总是为尊者讳。但说起这事来,李林甫一辈子的作为,也真没少出力。

  一

  唐朝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宗室贵族做高官。发展到盛唐年代,最典型代表,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朝高祖李渊的堂弟,论及与皇室的关系,不用八竿子就打得着。入朝为官,可谓是近水楼台。

  但这样的身世给李林甫的影响,首先倒不是关照眷顾,而是尔虞吾诈的能耐。唐朝的皇室,堪称中国历史上窝里斗最厉害的一家。从唐太宗年间的玄武门之变开始,到唐太宗几个儿子互掐,最后便宜了唐高宗,再到后来的武则天家族与李唐家族的殊死搏斗,从来刀光剑影,冷血无情。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李林甫,见得多了,经历的也多。外加心思灵敏,十分融会贯通,渐渐就有了自己一套为人处世的能耐。最大的本领,就是察言观色,能准确选中敌人最薄弱的部位下手,政治斗争中,向来切中要害。

  他在官场上第一次出手,就是开元十四年(726年),他在御史中丞任上,参与弹劾宰相张说。当时张说虽然失宠,但毕竟官威尤在,于是李林甫伙同御史大夫崔隐甫和宇文融,一道上奏弹劾,罪名也抓得极准。果然一击得中,打的张说乖乖退休。

  但政治斗争这事,最怕秋后算账。崔隐甫和宇文融二人,一看初战告捷,便立刻乘胜追击,为防将来张说打击报复,接着又搜罗罪名继续上奏,想把张说彻底弄垮。比起之前攻击位高权重的张说来,而今追打落毛凤凰般的张说,显然把握更大。

  但对这件把握更大的事,李林甫的态度却是俩字:不去。不但不去,还谆谆教诲了一番,说啥我们抨击张说是为了公务,不是私仇,不要揪住不放。一段高论传播出去,成了当时长安官场的正能量。连老谋深算的苦主张说本人都感到,连说李林甫是个厚道人。

  而紧接着发生的事情,才证明了李林甫厚道的原因:崔隐甫和宇文融的上奏,把唐玄宗惹得大怒,非但没有惩罚张说,反而把这俩小子贬出京城。看似胜算满满的追杀,给碰得头破血流。

  而这一幕,其实早在李林甫的算计中:唐玄宗讨厌张说,讨厌的是他专权,而不是讨厌他本人。没权的张说,还是唐玄宗一直敬重的老师,怎能轻易加害?而且唐玄宗一直同样讨厌的,就是结党。

  崔隐甫和宇文融这样组团追杀,不让唐玄宗相信他俩不结党,实在太难,相信了,那就麻烦大了。于是这俩倒霉蛋,就这样顺理成章的麻烦了。

  而平安躲过麻烦的李林甫,反而在唐玄宗心中,留下了厚道的好印象,官位也接着亨通。这次风波后,便当上了主管官吏考核的吏部侍郎。而在这个职位上,以厚道出名的李林甫,更表现出了不畏权贵的高贵品格。连唐玄宗大哥宁王的面子也敢驳。宁王曾特意给李林甫打招呼,让他给自己的亲信升官。谁知李林甫非但不给面子,还把这倒霉蛋的龌龊事张榜公布,表示绝不屈服压力徇私枉法的强硬态度。这铁面无私的形象,一下更在长安城传遍。皇亲国戚中,都传说这个办事公道的李林甫。

  但真实的情况,正如上次的厚道一样,还是李林甫精心做的秀:宁王托李林甫升官的亲信,不是一个而是十个,李林甫升了其中九个人的官,只把一个倒霉的拉出来批判。既扬了名望,又巴结了宁王。这名利双收的好买卖,自那时候起,他就一直在干。如果穿越到今日,李林甫这种精心设计政治秀的本事,当个世界级大导演,怕是都绰绰有余。

  就在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卖力表演下,传说又厚道又公正的李林甫,权位也节节攀升。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终于如愿当上了宰相。当时与他同任宰相的,还有裴耀卿和张九龄。这二位都是有资历能耐的重量级人物。特别是张九龄,这是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三杰”的牛人,既忠诚敢言更眼光卓越,诗文才华更是一绝。比起这位大佬来,当时的菜鸟李林甫,似乎很没竞争力。

  但李林甫却很有想法,早早就下定了决心。自己和张九龄,绝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要想成功,就要彻底击败这个老头。

  这不止为了权力,更因为从处事手段和政见,俩人完全不是一路。张九龄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政治家。而李林甫恰恰相反,却是实用自私至上。

  所以自从李林甫混成宰相后,俩人就对掐不断。而从战斗力说,李林甫对比张九龄,似乎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张九龄既有业绩彪炳,更有皇帝恩宠,更有朝野铁杆遍布。俩人来来回回掐了几次,饶是李林甫会拍马屁,有唐玄宗的偏爱,但一来二去,总还是落下风。

  于是擅长政治秀的李林甫,这次再度精心设计一个秀:连环秀。

  第一招是拉外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工作出色,除了保卫边疆外,还厉行节约,使得仓库储备丰厚,令唐玄宗十分高兴,打算破格提拔,把他调到京城里来任尚书。

  这里说下牛仙客,作为开元年间的一位名将,此人从小吏干起,一直官升封疆大吏,除了工作认真外,为人更谨小慎微,外加文化水平也不高。是个老实听话的好人。

  这样的好人,最适合引为心腹。于是李林甫火速出手,抢先把老牛拉拢过来,更在唐玄宗面前大力举荐。这也恰对了唐玄宗的心思,却惹火了张九龄。

  其实张九龄对牛仙客本人,倒无恶感。但是他老成谋国,认定就这样提他当尚书,是严重违背唐朝的官吏制度,因此卖力反对。但一直以来,张九龄太过傲慢,早惹得唐玄宗心烦,这次更点了导火索。唐玄宗几次提出,要给牛仙客加官进爵,张九龄轮流驳斥,先说牛仙客没文化,又说牛仙客家庭条件差。这下把唐玄宗也惹怒了,直接大骂张九龄:你说牛仙客出身低微,那你张九龄又是什么出身?

  其实张九龄啥出身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一直恃才傲物的张九龄,这次彻底在唐玄宗心中,留下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恶劣印象。于是破天荒的,唐玄宗没有听张九龄的进言,硬是升了牛仙客的官。

  而张九龄也是个老倔头,看到这情况,也跟皇帝杠上了。不久以后,又唆使亲信周子谅上奏弹劾牛仙客。这次弹劾更狠,竟说牛仙客的八字与道家的卜卦犯冲,用了就惹祸。

  这次弹劾充分说明,张九龄已经急糊涂了:唐玄宗一辈子最恨的是什么?恰是封建迷信,拿这事说事,是绝对往枪口上撞。果然奏折上去,周子谅就倒了大霉,先被唐玄宗在大殿上打的死去活来,而后又在流放蓝田的路上伤重而死。而李林甫最致命的一击,恰在此刻出手,他不紧不慢的对唐玄宗,说了一句不温不火的话:子谅,张九龄所荐。

  在整个盛唐历史上,这句话都堪称最凶残的一记补刀,效果立竿见影: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而他留下的缺,则由老实巴交的牛仙客补上,此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对李林甫唯唯诺诺。大唐的相劝,从此由李林甫独揽。

  二

  张九龄的罢相,在后人看来,是盛唐政治的一大转折点。但在当时看来,却很少有人觉得多严重。因为新上位的李林甫,在大家眼里,还是一位非常不错的人。办事很勤快,待人接物非常热情,尤其对待很多下级年轻官员,更十分体贴关心,毫无大佬的架子。

  但正是这位热情开朗的宰相,把人才济济的大唐,最终推向了动乱的不归路。因为待人接物十分妥帖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整人。

  而他整人的最厉害之处,不止在于整的狠,更在于藏的深,杀人不见血,背后捅刀子,这对他都是寻常招数,更厉害的是,被整的人打死也想不到,幕后黑手竟然是他。好些被他整的死去活来的人,好多年里,竟然还对他感恩戴德。

  而在整人对象的选择上,这人更缺德,未必一定是得罪他的,才会挨整。甚至好些和他没瓜葛的,只要他判定有威胁的,一律不能放过。动手就不留余地,一整就整到底。

  要说权力场上整人,本来也不是稀罕事,哪怕张九龄这样的名臣,也不少去整。但最大的区别在于,能臣整人,有为公也有为私,李林甫整人,却是极度自私。

  其中最倒霉的,就是兵部侍郎卢恂,这位先生与李林甫之间,往日今日都从无仇冤,倒霉的缘由,只因在人群中被皇上多看了一眼,然后就躺着中枪。

  话说当年卢恂先生,有次纵马扬鞭路过勤政楼,偏偏被唐玄宗看见,当场就亮瞎了唐玄宗的眼,一路目送赞不绝口,很有想大力提拔的意思。这事叫李林甫知道了,立刻把卢恂的儿子叫来,说皇上很看重你爹,想让你爹去广东(在当时是蛮荒之地)当官,你要不想去就赶紧写报告请病假。这可把卢恂全家感动的不行,紧接着上了病假报告。唐玄宗看了一声叹息:那就歇着吧。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就这样被李林甫轻松搞定。

  同样被坑的很惨的,还有昔日的尚书左丞严挺之,早年因为和李林甫不和,被排挤出京城。后来唐玄宗也思念起这位刚正的大臣,动了再度启用的念头,李林甫知道后立刻脚底抹油,拽来了严挺之的弟弟,又是一番花言巧语,骗他说如果想让他哥哥得到重用,可以写奏折请求回长安养病,这样皇帝看到后一同情,你哥就能升官了。严家人哪里知道是计,立刻写信照办。接着李林甫拿着书信给唐玄宗叹息,说严挺之身体不好,不能大用了。唐玄宗听了也喟叹,一位杰出能臣,就这样窝在地方了。

  类似的事,李林甫干的频率极其多。而且也拜他太会装所赐,上面这几位被坑惨的仁兄,居然还对他感激涕零。而即使对待自己的同伙,李林甫打一派拉一派的手段,也玩的十分熟练。

  他早年最铁杆的亲信,当属刑部尚书裴敦复,这位主管刑狱的老裴,一度和李林甫默契配合,一起坑害了不少人。而且好多时候,老裴还亲自上阵,除了帮李林甫揭发政敌外,还主动帮他挡刀。以至于好长时间里,李林甫干的大多数坏事,都安在了裴敦复身上。但裴敦复除了能坑人外,还很能打仗,外战立了战功,前脚刚被唐玄宗表扬,李林甫后脚翻脸就比翻书快,找个罪名把他贬为淄川刺史。

  而比起坑害人来,李林甫干的更坏的一件事,则是破坏了唐朝正常的权力制衡体系和选拔制度:他曾经把谏官召集起来,大模大样的给大家说,你们这些干这活的人,就像宫廷仪仗队的马匹一样,不叫唤的话吃的就好,谁叫唤就先杀掉谁。

  这一番吓唬,大多数谏官都怂了,唐朝原本可以制衡行政的谏官体制,从此彻底成了摆设。皇帝想胡闹啥,也就没人能挡了。

  因此,盛唐时期一件最大的胡闹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重用安禄山。

  安禄山能得宠,首先得感谢李林甫,开元年间,安禄山还只是一个小边将的时候,打了败仗要论死,却正赶上张九龄和李林甫争权,张九龄坚持要砍安禄山,李林甫却坚决保,外加张九龄最后没争过李林甫黯然罢官,安禄山,也就这样逃出生天。

  而在安禄山从一个小边将变成节度使的过程里,李林甫更起了大用场。正是他主动向唐玄宗建议,应该多启用一些胡人做边境节度使,理由是胡人英勇善战。其实真的理由是,节度使一旦立了功,很可能回朝做宰相,这就威胁到了李林甫的地位。因此重用胡将,就可以把这威胁掐在摇篮里。

  而就在安禄山全心全意筹划造反的过程里,先后有俩个人看出了他的野心,一个是最早的张九龄,早早就判断出安禄山并非善类,但很快被李林甫整走。另一位便是盛唐杰出军事家王忠嗣,但他也很快因为得罪了李林甫而遭罢官。不但救了安禄山命,还捎带的消灭了安禄山的俩个对头,李林甫确实很够意思。

  而对李林甫,安禄山一开始还相当骄横,但李林甫很快就让安禄山知道了厉害。一次安禄山进京汇报工作,李林甫预先在安禄山身边安排耳目,结果等着安禄山见李林甫的时候,他想说什么,李林甫全都算计到了,一字不漏的替他说了出来。这可把安禄山吓的不轻,从那以后一直到李林甫去世,这个骄横的胡将一直对李林甫毕恭毕敬,甚至稍微听说李林甫在京城说了两句安禄山的坏话,哪怕远在边地,安禄山也会吓的浑身冷汗,止不住的说自己要完蛋了。狡猾李林甫碰上野蛮安禄山,确是一物降一物。

  而一直到天宝十一年(751年)李林甫过世,安禄山都还一向很老实。李林甫过世之前,因为作恶太多,旧日的政敌就群起而攻之。等着他过世后,还没来得及下葬,就被唐玄宗剥夺了一切荣誉尊号,改由小棺材掩埋。而相比于他身死的悲惨境地,一个后果却更严重:他亲手种下的祸根安禄山,这会彻底没了对头,从此疯狂扩张,终于酿成了那场肆虐八年的灾难:安史之乱,从此大唐元气大伤,再无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