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他们谁的战斗力更强一些呢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近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许多清朝文化与元素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如果看过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观众可能会发现,有的士兵胸前印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这并非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实际上清朝的士兵确实有“兵”“勇”之分。
在清朝还未建立以前,女真族实行部落制兵役,然而这种制度非常落后,管理混乱,战斗力也不强。努尔哈赤掌权以后,对女真族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创立八旗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同的部落被归入不同的旗,方便管理,而且他们由皇帝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皇权。
起初八旗军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但随着清军入关,入主中原,数量有限的八旗军根本无法保卫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放开限制,招募大量汉人,组成绿营兵。绿营兵的规模比八旗军更加庞大,但清朝还是将八旗军当成自己的嫡系,因此他们让八旗军负责守卫京城,而绿营兵则负责守卫边疆。虽然绿营兵比八旗军艰苦的多,但八旗军的待遇依旧远超绿营兵。
不过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他们都是“兵”,衣服胸口上印的也都是“兵”字,而“勇”的诞生,是在清朝中后期以后。绿营兵的出现缓解了清朝的压力,但奢靡的生活腐蚀了八旗子弟,曾经的精锐部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即使是战斗力较强的绿营兵,腐败也十分严重,在面对敌军时不堪一击。
清朝中后期各地起义频发,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清军无力抵挡。清政府为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开始大量招募临时士兵,而这些临时士兵就是“勇”,由于他们大多是乡里的农民或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也叫做“乡勇”,而这些士兵的胸前就会印着“勇”字。
起初乡勇只是清政府组建的临时部队,打完仗以后就会就地解散,即使是在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勇兵,清军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将他们“转正”。然而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团练,进行训练,勇军逐渐成为正规军,比如湘军有很多其实就是湘勇。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的战斗中,八旗军与绿营兵不堪一击,反而是这些乡勇成为阻击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身穿“勇”字衣的民兵甚至成为清朝最强大的部队,清朝对此喜忧参半。清政府不希望乡勇势大,但八旗军羸弱无能,绿营兵也极其腐败,清政府只能依靠乡勇。
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之分,其实就是正规军与民兵的区别,然而实际上,民兵的战斗力却比正规军还要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