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让张辽一战成名,当时取胜的密函是什么?

  都认为曹魏很强大,蜀汉、孙吴加在一起也没有它的势力强,但这要看怎么说,如果只比人口、经济、军队数量也许成立,比地盘可能就不成立了,比真实的战斗力更勉强。还要看在什么时候比,曹操在世的时候情况还要更弱些,理由是曹操从来不敢同时打2场甚至3场大决战,西线用兵,东线、中线就防守;东线用兵,西线、中线也得低调。曹操在西线的汉中,东线合肥吃紧,这一回要命了。但他对此早有预料,就在大约1年前他到过合肥,临行时决定留7000人马守城,因为其它人马他要带走。

  人马不多,但曹操特意把3员猛将留了下来,分别是张辽、李典和乐进,同时留薛悌任留守部队的护军。曹操还交给薛悌一个密函,在密函的边上写了4个字“贼至乃发”:等敌军来了再打开!曹操走后薛悌谨遵指示,没有打开过那个密函,直到孙权率10万人马向合肥杀来,薛悌赶紧当着张辽、乐进、李典诸将的面打开来看。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大家有点失望,当前明显寡不敌众,宜采取守势,等待援军的到来,如果主动出击,能否取得胜利实在很怀疑。只有张辽认为丞相的指示是正确的,他说:“曹公远征在外,如果我们坐等待援,敌人必然会击破我们。所以曹公命令我们趁敌人没有集齐之时发起攻击,挫伤他们的锐气,以安定军心,然后才能守住。”乐进、李典等人还有些犹豫,张辽有些生气:“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如果还要怀疑,我张辽愿意单独一战!”李典跟张辽平时有矛盾,此时慨然说道:“这是国家大事,我不能以私心而忘记公义,请让我跟随你前进!”

  于是张辽连夜召募敢死队,共选了800人,给他们杀牛飨食,饱餐一顿,到了天亮,张辽亲自披甲持戟,率领这800勇士杀入敌营。张辽一边杀,一边大呼自己的名字,他们连杀数十名敌人,其中还包括两员将领,势不可挡。他们冲锋的速度极快,“冲垒入至权麾下”。孙权完全没有料到,他大吃一惊,不知道如何办,跟前有一个土堆,可能是一处“高冢”,也就坟堆,孙权顾不了那么多,抱着一把长戟就上了土堆。

  张辽站在土堆下,高喊让孙权下来一战,孙权不敢动,这时孙权手下诸将杀了过来,将张辽围住。张辽率身边数十人又往外面杀,刚杀出重围,听见后面有人求救,回头看是自己带来的人里有被孙吴的士兵围住不能脱身的,张辽于是又往回杀,敌兵人马披靡,没人敢挡。张辽顺利将被围的士兵解救出来。这一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张辽就用这800人在孙权大营里连冲带杀,孙吴军队居然无奈,看着他们杀进杀出,孙吴士气大损。

  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战役,此役曹军以7000人打退了孙吴10万人的进攻,先后2次陷孙权于危难,使孙权损兵折将,创造了战场神话。张辽经此战名气更大,自那时起张辽的名字便与逍遥津联系在了一起。后人评论此战的胜利,一方面归功于张辽等人作战勇敢,面对强敌敢于主动出击,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力量对比,打得敌人节节退缩。另一方面,对于曹操知人善任也给予高度评价。曹操在留下的封函里仿佛已经预估了1年后发生的情况,对于如何用兵给出了清楚的指示,他知道张辽、乐进、李典等人互相不服气,平时都不买对方的帐,所以把拒敌方案暂时秘而不宣,他相信关键时候张辽等人能以大局为重,且互相激励,一定能出奇致胜。之所以让张辽、李典出战,是因为曹操了解他们的性格,张辽作战勇猛,有狠劲,李典号称“军中长者”,是一员儒将,他们在性格上形成了补充,面对强敌,既需要勇猛、也需要冷静。

  为什么曹操特意强调不许护军薛悌出战呢?薛悌是文职,冲锋陷阵不是他的长项,当然这算个理由。而更重要的理由是,薛悌在合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当时合肥的防务是由互不隶属、主将军职也相当的几路人马共同担任,薛悌这个护军作用除了监督部队外,还负责各路人马的沟通、联络,相当于联席参谋长。薛梯22岁当过郡太守,是曹操格外欣赏、信任的文职人员之一,他可直接向曹操本人汇报情况,直接接受曹操的指令,因而很重要。张辽等3人资历差不多,脾气也都不小,平时互相也不太服气别人,薛悌的作用就是代表曹操协调他们的关系,这种协调作用很重要,如果首战失利其作用更加重要,所以曹操特意强调要保证薛参谋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