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起义的结果如何,湘南起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经过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同当地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决定趁国民党李(宗仁)唐(生智)战争爆发,湘南敌人兵力薄弱之机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发动武装起义。1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利用宜章县委委员胡少海的关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解教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接着,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
智取宜章城的胜利,给当地国民党统治势力以打击和震动。国民党军第3师师长许克祥率部由广东省乐昌地区直扑宜章。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工农革命军和农军主动撤出宜章城,向黄沙堡方向转移。国民党军占领宜章城后,即向南追击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在农军配合下,在岩泉、栗源地区击溃第3师一部,井乘胜追至广东省乐昌县的坪石,歼该师主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嚣和物资,后回师重占宜章县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斗争,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和农军,革命武装迅速扩大。
工农革命军作战的胜利和宜章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振奋了湘南人民的斗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为了支援农民起义,工农革命军第1师挥戈北上,在黄泥坳打垮国民党军何键部两个营后,于2月4日占领湘南重镇郴县,帮助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分兵协助当地农军占领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安仁、茶陵,酃县、桂东、汝城、临武、嘉禾、桂阳,常宁、衡阳等县大部地区的农民也纷纷起义。常宁县水口山铅矿工人也于1月26日举行暴动,夺取矿警队的枪支,并与桐梓山地区的农民结合,建立了桐梓山工农游击队。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湘南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和永兴、资兴5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
3月下旬,国民党军7个师向湘南地区反扑。由于中共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致使工农革命军无法在当地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不久,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湘南起义,把武装斗争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广大的范围发动群众,组织大批工农武装,保存与发展了工农革命军的力量。
意义
湘南起义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起义的巨大成功与战略转移的胜利实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和成功的经验。一是高举“八七”会议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旗帜,同时较好地解决了武装斗
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问题。二是由正规战争开始向游击战争转移。南昌起义军主力失败后,朱德、陈毅“拖队上山”,“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朱德语)。
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打响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枪,不仅保留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井冈山斗争的丰功伟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农民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问题,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丰碑。领导湘南起义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对于探索这条必由之路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垛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之所以一度取得成功,从军事方面探究,关键是正确地实现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军队)和主观的努力(战争指导)的辩证统一。
评论
由于湘南特委犯了盲动主义错误,严重脱离了群众,起义武装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28年3月底,湖南、广东的敌人调集7个师的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湘南地区进攻,起义部队和农军被迫撤离湘南地区,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率部接应。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起义部队到达宁冈砻市。两军会师以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全军编为三个师,共一万人左右。湘南起义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正如朱德所指出的:“湘南起义发动了群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当时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推行了‘左’倾盲动主义,乱烧乱杀,结果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虽然占领了湘南10多个县,但最后遭到失败。退出湘南,就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