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匡胤再活几年,能从辽国手上拿回燕云十六州吗?
宋朝最大的痛,无疑是燕云十六州。和辽国签订城下之盟、屈辱缴纳岁币,被金国劫走徽钦二帝、丢失半壁江山,都是因为它。燕云十六州坐落在燕山山脉上,分为以燕京(幽州)为主导的山前七州,和以云州为重心的山后九州。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线。山前诸州直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利于骑兵驰骋的河北平原,山后诸州则应对河谷纵横、有险可依、不利于骑兵展开的山西盆地。燕京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燕国都城,是燕云十六州当之无愧的核心。
▲斧声烛影
评书《杨家将演义》中,写到宋辽金沙滩一战宋军大败,六郎杨延昭回来禀告父亲杨令公:
大哥替了宋王死,二哥替了八王千岁亡,三哥尸身被马踩成肉酱,四哥、五哥和八弟全无踪影。
杨令公即杨业,原是北汉的一员大将,北汉刘姓皇帝赐他姓刘,宋朝灭北汉后,他归于宋朝皇帝麾下,复原姓杨。
评书里说,宋、辽两国皇帝在金沙滩上开“双龙会”,发生冲突。两军厮杀,杨家兄弟掩护宋太宗和八贤王撤退,自己做了替死鬼。尔后杨业被围困,撞死在李陵碑上。——这些都是虚构的。
杨业征战辽国,为大宋殉难是真实的,但杨家兄弟没有死得评书中那么惨,这次北伐宋太宗赵光义也没有亲征,更没有什么“双龙会”。
▲金沙滩的“双龙会”是虚构的
宋太宗亲征时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太宗带兵灭掉盘踞太原的北汉,想趁胜扩大战果,捎带被燕云十六州收回。宋军东出太行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幽州南面的涿州城,幽州北面的顺州、蓟州也投降了宋朝,幽州被宋军团团围住,似乎将如囊中取物一样即将归宋朝攻破。北伐燕云十六州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可就在最关键时刻,宋朝军队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西北)碰到了辽国第一猛将、战神级的耶律休哥,和先行战败的耶律沙合兵夹击宋军。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帝大败,死者万余人。甲申,帝引师南还。休哥追至涿州,帝急,乘驴车走免,丧资械不可胜计。
过了三年,辽国皇帝耶律贤死了,即位的耶律隆绪年幼,由萧太后主持国事,改国号为“大契丹”。这下宋朝君臣以为机会来了,契丹孤儿寡母好欺负。宋太宗便于熙雍三年(986)下令三路北伐。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统领西路军,出雁门关。
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失地甚多。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潘美未能救援。最后杨业负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史载:
业坠马被擒,其子延玉死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次进攻的失败,是宋对辽军事优势的转折点,对宋的内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
对宋太宗先灭北汉再攻契丹,所犯的战略性错误,明代史学家陈邦瞻评论道:
宋之受制夷狄,
由失燕蓟;其不能取燕蓟,失在先下太原。昔王朴与周世宗谋取天下,欲先定南方,次及燕,最后乃及太原。盖燕定则太原直中兔耳,
将安往哉!太宗一日忘其本谋,急于伐汉,尽锐坚城之下,仅能克之。师已老矣,复议攻燕,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缯。一败而没世不振,再举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势,倒行求前,以致颠蹶也。
也就是说,如果宋朝积蓄力量先收回太行山以东的燕、蓟等地,再西进攻占云州(大同),太原的北汉如瓮中捉鳖,伸手可得。而宋太宗先易后难,带兵先攻太原,引起与北汉唇齿相依的契丹警觉,契丹出兵支援北汉。宋好不容易赢了这场战争,灭了北汉,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怎么可能再有军力收复幽燕之地呢?而早在后周的世宗和代周而立的宋太祖,根据天下大势,力量对比,定下了先取燕、蓟,最后攻占太原的战略方针。
▲高粱河大战宋太宗几乎被俘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虚岁五十驾崩,在位十六载。如果他多活五到十载,灭了南唐后,做足北伐的准备,按照战略部署先复幽燕,后伐北汉。以宋朝初年猛将如云,谋士似雨的气势,很可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那么宋朝北部边境不再是一马平川,辽强宋弱的战略态势会有根本的改变。
赵光义不能按照他哥的战略部署推进,急于立功,柿子捡软的捏。除了他的格局、才略远不如乃兄外,或许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他得位有不正的嫌疑,即宋朝最大的疑案“斧声烛影”。坊间对太祖突然驾崩多有传言,他是否急于想开疆拓土,以政绩来证明自己当皇帝比哥哥强?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皇位后,将统治中心迁到北京,多次带兵北伐,深入大漠追击蒙元残兵,也是类似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