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会暴毙而亡?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常遇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朱元璋从最底层民众到成为皇帝,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手下猛将很多,我们知道的就有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等。在他众多的猛将中,常遇春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位了。
常遇春,无论是个人综合实力,还在数万敌营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都是数一数二的。
常遇春的出身跟朱元璋相比,好不了多少,父母都是农民,不过常遇春却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这种体貌让他有了从军的可能性,也让他在军中所向无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我们综观常遇春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一生无任何败绩,可以说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了。
不过这个名将最后的结局有点尴尬,甚至可以说是不明所以,那就是常遇春是暴毙而亡,以至于连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据说常遇春的死讯传到南京后,朱元璋“大震悼”,以诗悼之:“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反正是震惊不已,不相信,给了常遇春极高的礼遇。常遇春的灵柩运回的时候,朱元璋亲自出城祭奠,不仅追封他为开平王,还以天子之尊为常遇春送葬。将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是多么的信任。
问题是,常遇春为何暴毙而亡?史书的记载是,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更关键的是史书对常遇春的死却无任何记载,仅寥寥数语“暴疾卒,年仅四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那么,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毙而亡的呢?后人对此有了猜测。
有人说是常遇春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杀了。这个有一定的道理,朱元璋猜忌心很重,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基本都被他干掉了。常遇春功劳这么大,军中威望又高,绝对是个刺头。
不过这种猜测有些站不住脚,时间上就不对。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当时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局面还很不稳定,其他势力虎视眈眈,除了北方有蒙元,还有很多割据势力没有被击败。
东边的张士诚,西边的李思齐、明玉珍,东南的方国珍等等,如此形势,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来损耗自身的战斗力。而且常遇春是猛将,以一敌百。要不然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毙而亡的消息,也不会那么震惊,正因为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还能冲锋陷阵,为其打江山。
所以说,常遇春绝对不是朱元璋害死的,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排除功高震主,有人认为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因为常遇春杀戮太重,不过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第三个说法是感染瘟疫,不幸身亡。这个说法很不靠谱,瘟疫是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病,不可能只有他一个感染。
所以,可信的说法是积劳成疾,得病而亡。那么,常遇春到底是什么病?“卸甲风”。听上去跟诡异,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简单来说就是脑卒中。
现代的说法,“卸甲风”就是军人在长时间穿甲战斗之后,由于沉重的铠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加之战斗过程中肾上腺激素飙升,心跳急剧加快,致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膨胀。
同时,战斗过程消耗大量氧气,而大量流汗也加剧了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失。这样很容易造成体内缺氧。
常遇春每次都是战斗完就脱去盔甲,结果在缺氧的情况下,汗津津的身体遇上了草原上的强劲冷风,汗液的大量蒸发会导致体温急剧下降,身体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缩,他的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液流动,结果供氧不足导致人体肺的负担加重,更让他的血管出现了血栓,乃至于罹患中风。
这就是常遇春暴毙而亡的真相。这个说法可信度很高,常遇春的确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当时常遇春行军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虽然当时是7月,但昼夜温差大。
于是常遇春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很容易引发“中风”之疾,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征战沙场,积劳成疾,身体达到了极限。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常遇春这种情况是没办法医治的。最终加患上了“卸甲风”暴毙而亡。
实际上,古代战争中,军人往往要穿着沉重的盔甲作战。在盛夏时节,金属容易传导热量,导致盔甲变成烤炉本身,让穿着它的人生不如死。
所以,常遇春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在大量运动后,切莫贪图凉快,马上吹冷风,不然下场极可能跟常遇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