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姚启圣为康熙收复台湾之后,为什么还要辞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姚启圣为康熙立下不世奇功,却为何坚持隐退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是一位睿智聪明、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老头。他虽然是官场上的另类和奇葩,却深得康熙圣心。

  出场时他已经年近花甲,性格耿直倔犟,直言敢谏,屡屡得罪上司,一路贬官。由从二品的福建藩司贬至莫河九里河马场从九品司厩官。

  顺治想杀他而不可,只能降旨永不续用。康熙却一眼看出姚启圣有大才,不顾先帝遗诏,重新启用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收台事宜。姚启圣感激康熙帝的知遇之恩,为清廷鞠躬尽瘁,以雷霆手段谋划攻台事宜,限令九十天内福建民众后退三十里完成圈卷禁海。

  此政令遭到福建人民的强烈不满,一时间群情激奋,朝中众臣也纷纷弹核姚启贤,更导致自已的祖坟都被挖了三次。当面对挖掘自己祖坟的刁民之时,姚启圣却选择了宽恕。

  此举感动了福建民众,从此政令通行。在收台期间,姚启圣凭借极强的政治智慧游走于明珠和索额图之间,极大维护了汉人的权益。仅仅三年,台湾再次回到华夏版图,姚启圣给康熙立下不世之功。

  姚启圣这个人有才,在对台方略上,他站的比康熙都高,视野广阔,足智多谋。仅凭一个“三必抚三必剿的策略就能一下打动康熙。同时,姚启圣又酷爱诗书,把书看的比自已的性命还重要,对康熙的重用他不以为意,但康熙送他一本书却如获至宝。

  台湾收回后,功成名就的姚启圣立即选择了归隐,盛情拒绝了康熙的重用。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一是姚启圣身上有中国历来读书人的骨气、硬气、傲气。他骨子里看不起马背上起家的清王朝,就连明珠和索额图两个重臣他都不放在眼里,羞于与他们为伍,所以康熙既爱他又恨他。

  二是他清楚朝廷一直防范着汉人,周培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汉臣立下统一之功,又做到如此高的位置,怎能不引起满洲统治阶层的忌惮。姚启圣早年的经历以及此前周培公的下场,历历在目。

  他这么一个有着大功的倔老头,对于皇帝而言,最终也会是一个难题。与其被朝廷来个“鸟尽弓藏”,还不如自己离去,留个身后名。

  康熙其实也早看出姚启圣的心思,他虽欣赏姚启圣的才干与品质,但作为一个异族皇帝,一样也忌惮姚启圣。可放他回乡又不大放心,所以康熙帝驳了姚启圣的请求,封他为“西湖候”,并赏赐了一座大宅子和上千册书籍给姚启圣。一方面是皇恩浩大,另一方面是就近监视。

  历史上真是的姚启圣确实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浙江会稽人,前明的秀才出身。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因被当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他的豪侠之气里,有不择手段甚至不计气节的睚眦必报。

  真正仕清后的姚启圣,更加胆大。朝廷颁禁海令,他却擅开海禁,被罢免当了六年的知县,将其在香山偿还了前任财政严重亏空的政绩一笔抹去。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

  蛰伏多年的姚启圣,看到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于是自费招募兵丁,前往军前效力,被杰书举荐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姚启圣卖力厮杀,康熙也不吝啬,论功行赏,在耿精忠投降后,任命福建布政使。

  有了藩台的职权,姚启圣更加忠于职事,不惧凶险。郑锦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后,清军前往征讨。吴三桂派有“小淮阴侯”之称的猛将韩大任,自赣入汀,试图与郑锦会合。姚启圣迎难而上,将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七年七月,姚启圣被任命为福建总督,偕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刘国轩等紧逼至泉州蜈蚣岭。姚启圣调度多路大军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携手施琅攻克台湾后,姚启圣还兵福州。在施琅受封世袭罔替的靖海侯,受赐御用袍服时,姚启圣却已病逝,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剧。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亏欠四万七千两银子。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劳苦,免于追缴。

  而对于他殉职任上,却始终没有盖棺论定。